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丰南一实小提前识字大量阅读语文实验

发布时间: 2009/2/16 0:00:00 8255次浏览 作者: cheng

丰南一实小“提前识字 大量阅读”语文实验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提前识字 大量阅读》实验通过一年的实验结果如下:

人均识字1750字,比课程标准超出800(课程标准950)。在127名学生中,35名学生(27.56%)的识字量超过2500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四年级学生的识字量;28名学生(22.05%)的识字量超过2000个;最少的识字量也已达到1300字,超出课程标准350字。

一年级学生平均阅读80万字,比课程标准超出75万字(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段结束阅读5万字);一般说来,提前大量识字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上海市教委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计划作出较大调整,减少内容,降低要求。按照原来的课程计划,一至二年级学生要识2000个汉字,现在这一时间期限放宽为3年。

为了对比实验班的学生是否会加重负担,丰南一实小也对学生的负担进行了检测。一年级实验班只有一个课堂写字本,没有别的作业本,家庭作业均为读书。一年级非实验班除了课堂写字本,还有家庭作业本、同步训练本。以课本中10个生字为参照字(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均要求会读会写的字),以每个字在各项作业中书写的次数累计计算。每个字非实验班学生书写总次数在26次以上,实验班在5次至6次之间,非实验班学生书写量大约是实验班学生的5倍左右。这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业负担大大轻于非实验班。这项实验的做法给我们很多启发。

一、多种方式识字,提高了效率减轻了负担

1. 保底识字与连带识字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实验班就开始了集中识字。教师选取韵文、童谣、古诗,《三字经》等组合成识字教材。课堂识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保底识字,每堂课在1015个左右;第二部分是连带识字,如:同部首连带识字、同偏旁连带识字、连词识字、连句识字等。连带识字每节课在15个左右。

对于保底字,要求学生必须会认、会读,而对于连带识字,则放宽要求,允许学生暂缓认读,只求混个脸熟。而这些连带的字在以后的课堂中还会作为保底字或连带字反复出现。

这样一来,很多的汉字对于学生来讲就不是一次认识,而是通过多次的见面,循序渐进的完成识记。因此,虽然识字量增加了,但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加重,再加上只认不写,学生反而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两个月后,学生的课堂识字量已突破500(非实验班为200),开始进入阅读。

2. 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孩子们随处随时可以识字,这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学生毕成昊的妈妈说: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为了能使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识字,作为家长我们有意识的激发他的识字兴趣,拓宽孩子的识字途径,培养他的识字能力。比如,在上学的路上认认路牌、店名;到超市购物时认认商标、包装盒上的字;节假日外出游玩时认认名胜介绍,公园亭子上和石刻上的字等等,这样不经意间扩大了孩子的识字量。家长也有意识抓住孩子的爱好,培养他主动识字。如孩子喜欢汽车,家长就专门从书店买来《汽车百科》,彩页设计,图文并茂,孩子非常喜欢。可是其中有些字他并不认识,如“悍马”的“悍”字,“捷达”的“捷”字,“标致”的“致”字等等,虽然图标认识,但是如果单让他认字他不会,这时他的求知欲望就显得非常强烈,他会一个一个的问家长,家长也会耐心的教给他。因为对车的爱好,所以记起字来印象也就特别深,记得也很牢。抓住孩子的兴趣,巩固了识字,又开阔了孩子的视野。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识字的兴趣比刚入学时浓多了。平时带孩子上街购物,去公园玩,去饭店吃饭,孩子总要先认认字,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

3. 在阅读中识字

通过阅读,既能让孩子们从书中认识许多新字,又能使所学生字及时得到巩固。实验班的家庭作业就是读书,同时,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不增加语文课时。

在学生刚入学时,由于受孩子们识字量限制,所以,阅读课上以老师读故事学生指读为主,当学生有了500字的识字基础后,开始接触简短的图文结合的拼音读本。孩子们通过阅读各种童话故事,小诗歌等积累了识字。

从作业量的统计结果看,非实验班学生语文作业量明显高出实验班约5倍之多,而这些作业基本上都是重复性作业。而实验班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机械重复性作业,而把时间更多的投入到了读书上,把学生巩固生字的方式,由多遍书写式巩固变成了在阅读中的多次见面式巩固,既减轻了学生书写的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成绩。

4. 集中识字并没有影响拼音教学

一般说来,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与教学要求,一年级入学前两个月要集中进行拼音教学,并达到会读、会认、会写、会用,两个月拼音教学结束,学校要组织统一的“汉拼验收”。两个月的时间里,师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写着那些枯燥的字母,常常是老师教得厌烦,学生学得困难而且兴趣索然。

实验班打破了教材的编排体系,于入学前两个月集中识字500个。但拼音是独立识字的工具,为了能让学生掌握这种识字工具,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实验班于第三个月开始穿插拼音教学,但降低了难度,只要求学生能认、能读即可,不要求写。这样一来孩子们学习拼音就轻松了许多,特别是在阅读中穿插拼音学习,学生丝毫没有感到困难和枯燥。在接触拼音4周内实验班学生100%能认读拼音,并可借助拼音独立识字。

在拼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是边识字边认读拼音,认读后立即利用拼音再去识字、阅读、拼音、识字,阅读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说是学以致用。孩子们在读书过程中(所读书籍有很多为拼音读物)和拼音见面的次数多了,相比非实验班学生拼读的机会也多了,印象反而更深刻.虽然实验班从没有要求过学生写拼音(写拼音是往年学生感到最为困难的),但从写作中以拼音代汉字上看丝毫不逊于非实验班。

这一结果同时说明,对于拼音教学也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的集中教学方法和过程,省去机械重复地拼读与拼写,而在识字与阅读中穿插或同步进行,只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反复多次见面并学用结合,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负担也会大大降低。

5. 提前学习查字典有利于识字教学

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常规教学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字典音序查字法,二年级上学期学习字典部首查字法,到三、四年级达到“会使用字典、词典”。

为了能够早日让学生独立阅读,为阅读扫清障碍,实验班于学生入学的第三个月(基本与拼音教学同步)就开始学习音序查字法,所用课时为3课时。因为学习音序查字法基本与认读拼音是同步的,在学习查字法的同时也巩固了拼音,学生是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取得了拼音与查字法学习效果的双赢。

有了良好的音序查字法的基础,第二学期期中以后实验班开始学习部首查字法.在往年常规教学中,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因此,实验教师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是令两位实验教师没有想到的是:课上老师做完基本讲解,一出示例字,学生几乎能马上查到。特别是一些被学生广泛认为难查的“独体字”,实验班学生也绝大多数知道要先查“起笔”。

常规教学需要用34课时还难以解决的一个教学难点,实验班还不到一课时就突破了,而且是轻松掌握。这应归功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同部首连带识字”“同偏旁连带识字”和“字理”识字。因为在以往的集中识字过程中,学生早就熟悉并掌握了汉字中的常见部首、特殊偏旁,而这正是部首查字法的难点与重点所在,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来讲,这早就不是问题,因此,学习部首查字法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目前,实验班的学生100%学会了查字典的方法,提前两年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对识字能力的要求是:一、二年级学习独立识字,三、四年级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五、六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二、多种方法激励,学习的兴趣超过了识字的苦恼

为了激励学生识字的兴趣,实验班开展了“识字考级争星”活动,以100个字为单位,认识100个字为一级,200个字为二级……以此类推,达到1000个字可申报“识字银星”,达到2000个字可申报“识字金星”,达到2500个汉字(小学四年级的识字量)颁发“识字证书”。在实施中首先请家长协助孩子把课内,课外所认识的生字如实,认真地填写在《考级手册》中,然后请识字小考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再由老师把关抽测。最后,通过者可获得识字考级印章。

“识字考级争星”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识字热情,也牵动了家长的心。很多家长都积极参与到“识字考级”中来,想尽办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为自己的孩子增加识字量。

学生张馨月的妈妈说:记得刚开学不久,实验班的老师们就推出了《识字积累卡》的方法。这个方法一推出,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识字兴趣,女儿的识字量大大提高,同时提高了阅读能力。我就在老师的建议下,买来了适合小学生读的各种书籍。起初女儿读书的时候,读一会儿就不爱读了,只是看书里的图画内容,一本书要读好长时间,后来赵老师为了增强学生们的读书兴趣,又在班里评选“小书虫”,读书读得好,读得多的学生被选为“小书虫”,把照片贴在教室的墙上,作为一种鼓励,一种荣誉。从此,我发现女儿变得爱读书了,有时还有模有样的给我讲个故事。有时她也会和班里的其他同学比,回来和我说:“妈妈,我同桌读了几本书了,我读了几本了。”每次读完一本书,她都要让我写张纸条,记录下她所读的书的名字。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长,女儿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通过读书的增多,使她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逐步提高了。

三、多种途径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

从入学的第三个月开始,实验班的学生正式开始进入了阅读。

首先是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精选韵文、故事、童话、古诗,并开始穿插人教版教材的学习,尝试一课讲两到三篇文章;

其次,每天25分钟的诵读小课留给学生自由阅读;

第三,要求学生每天回家保证阅读200字;

第四,在课时分配上,实验班每周上两节阅读课,一节读书交流课。

为了解决学生大量阅读的图书问题,在实验班,设有“图书角”与“好书漂流站”,这些书是学生自己捐的,定期取换。把自己的好书让大家分享,培养了孩子们的无私与友爱精神。

由于受识字量与理解能力的限制,按照常规,一年级进行考试都是由监场教师读一道题学生做一道,给一年级监场既辛苦又责任重大。而实验班在第一学期期中以后就不再需要读题,学生完全能够独立答卷了,因此,每次考试监场被分到实验班的教师都会很庆幸。

实验进入第二学期,实验班学生的读书热情越来越高。课上的阅读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师为学生大量补充的童话、故事、寓言等等。一学年结束,实验班课堂阅读补充材料达160多篇,相当于教材的3倍之多;第二部分是教材,与补充内容穿插进行,教师以每课时讲多篇的形式进行教学,到第二学期结束,实验班的教材学习进度已达到二年级上册的一半。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的读书速度越来越快,每节课结束,两三篇三、四百字的文章不但能够流利地读,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下来。实验教师经常惊诧于学生的记忆能力。

课外阅读由学生自主阅读(想读什么读什么)向自主阅读与师生共读相结合过渡,教师向学生推荐书目,并开始尝试以一本书的内容为例进行浅显的赏析或读书指导。

到一年级结束时,实验班学生的平均阅读量已突破80万字,达到了《课程标准》中对五年级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五、六年级结束阅读量达100万字。)

四、语文之外的收获与实验的奋斗目标

通过一年的实验,一年级两个实验班学生不仅在语文知识与能力上表现出了明显进步,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各项活动中,表现也很突出。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实验班英语平均成绩高出非实验班20多分,数学平均成绩高出非实验班近4分。在学校举行的古诗文擂台赛,书写漂亮班评比,优秀班集体的评比中,两个实验班均居一年级五个同轨班的前两名,显示出了绝对的优势与强劲的上升态势。其余任课教师也纷纷反映实验班学生稳重、成熟、懂道理,在实验班上课省劲,基本不用维持纪律,即使教师不在课堂,学生都能主动拿出书来阅读,教室内也会非常安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读书不仅可以启智,还可以明理,读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在实验班的发展中已得到了初步的印证。

这项实验还刚刚进行了一年多,他们的实验计划是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实现六个突破,达到三个水平。

这六个突破是:

第一、突破现有语文教材的容量,小学两年(一、二年级)集中学完小学阶段的2500个常用汉字;在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小学四年学完六年的语文课本,并自编补充教材。

第二、突破语文教学每篇课文讲23课时的习惯,每课时学习24篇课文,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大量阅读。

第三、突破语文大作业量的做法,大大减轻学生负担。实验班的语文作业主要就是阅读,可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但要按学习阶段布置一定量的读书任务并采取多种方法严格检查,务必落到实处。

第四、突破作文难。一年级设立“每天一句话”小写话本,开始读写同步。低年级达到文通字顺,中年级能够在40分钟内写出300字左右的习作,并做到语句通顺。能够快速、即兴,自由表达,引经据典,体现个性特色。高年级在40分种内能够写出500字左右的习作,并做到立意新颖,少有错别字。

第五、突破考试的束缚。实验班不参加统一的考试,每次考试均采取自命题的形式,使学生不怕考试,彻底摆脱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束缚。

第六、突破后进生转差难。

三个水平是:

小学四年级达到甚至高于常规教学班六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

小学四年阅读量达300万字,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初三毕业的阅读量(260万字)。小学六年阅读量达1000万字,课内学习高中阶段学习的《论语》《孟子》《老子》等经典文言文选编。六年级学生毕业时达到初三学生的语文水平。

造就一批语文素养高,不怕问,不怕考,难不住,问不倒的高水平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