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四)
发布时间: 2018/1/2 0:00:00 1629次浏览 作者: jwc
12月25日,有倪建平老师在一(1)班执教《九加几》,本节课教学目标为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体验出用“凑十法”来计算比较简便,学会用 “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必须让孩子们从具体的实物数量概念阶段,过渡到抽象数量概念的思维阶段。通过自己动手摆小棒,让孩子们按要求分配小棒数量,数出小棒后进行拼数成十,用不同的份额的小棒组合凑十,凑十后进一位为十,并将多余的各位数和十位数组合到一起。
12月26日,由新教师张碧琳老师进行校内汇报课《8、7加几》。首先,出示例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左边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右 边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一共有多少把?并列出算式8+7=?利用学生学习9加几的基础,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8和7两部分,让学生思考:怎样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学生很自然说出把8凑成10,或者把7凑成10,这时候再让学生思考验证:是不是两种方法都可以呢?动手移一移,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
在此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用“凑十法”计算8+7的口算过程,知道:“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理解这一题“可以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也可以把7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为学生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直观的感性基础。
试一试”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7+9。完成计算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 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凑成十,也可以把9凑成十,或是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想。此时要启发学生比较:“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怎样算简便?”“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道加法题的得数相同?”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9+7=16,算出7+9=16。
课后,老师们进行点评,张碧琳老师受益匪浅。
附活动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