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博客> 文章

读书,不妨啃点大部头

发布时间: 2010/11/3 0:00:00 6549次浏览 作者: xzs

读书,不妨“啃”点“大部头”

唐晓敏

大教育家陶行知对语文教科书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零零碎碎的课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便以为完了,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中国的教科书是以零碎文字做中心,没有这种力量。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蛀书虫为什么蛀书?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书如同吃蜡,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连蛀书虫都养不成!”

语文学习,只学单篇的“课文”不行,还需要阅读长篇作品,这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的看法。

历史学家吕思勉就讲:“凡作文字,先求其畅,故气不可不盛。欲求气盛,则长篇须熟读若干篇。”

著名学者王瑶说:“人的一生,通读几本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很有必要,通读才能知道它的完整的思路,才能领会它的整体气魄。”而他的学生杨义也举《史记》为例,讲:“《史记》的结构宏伟工整,富有哲理意蕴。……显示了总览历史浮沉兴废的伟大气魄。如果读书也可以养‘气’的话,是不妨读一读这类大书的。也许每读完一种,你会享受到精神被提升至一个新境界的喜悦。”

传统语文教学,自然也阅读短篇,但所读的短篇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时是具有相似风格的一类作品,有时甚至就是某一作家的文章,这样的阅读,对象虽是短篇,但等同于长篇。文史学家罗庸讲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就提到他中学的老师王老师,在选文时“有他的一番斟酌,所以三年中虽然念了许多家的文章,竟如只念一家一样,风格意境,造句谋篇,都属于一派,一点也不凌乱。”这又激发了学生读专集的兴味,“我们几个喜好国文的人更相约各人读一部专集。我选的是韩昌黎,三年中把一部韩文大半背熟,作文因此长进不少。”

这里所讲,非常重要!若能像罗庸那样将《韩昌黎集》这样的一本书大半背诵下来,作文不可能没有提高。

可惜的是,直至今日,我们的语文学习仍然是只学单篇的“课文”,而课文又是按“主题单元”选编的,风格凌乱。这种教科书,依然是陶行知所批评的“连蛀书虫都养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