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教研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 2014/3/14 0:00:00 2675次浏览 作者: jwc
根据本学期初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安排,科学组于3月11日如期举行了第二次教研活动,活动主题为如何提高科学课堂小组交流的有效性。活动首先由周金陵老师在上午第二节课执教了一节研讨课,内容为三年级的《果实和种子》,下午两节课后所有听课老师针对听课所得以及各自的个人课题进行了细致深入地研讨。
附活动照片:
附教案及听课反思:
果实和种子
江宁实验小学周金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果实和种子。知道果实的基本特征,认识常见的果实。
2、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3.初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二、教学重点:
1、预测并解剖观察种子,细心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知道果实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难点:
1.知道果实的共同特征。
2.解剖种子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四、教学材料:
浸泡过的红豆、绿豆、黑豆等种子、土豆、萝卜、镊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蜡笔、纸、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
互动性质 |
师生互动的目的 |
教学反馈 |
集中话题 |
导入: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任务,把你们认为是果实的带到学校来,说说你带来的是什么? 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介绍自己带来的果实名称。这些水果有着共同的名字,是什么呢? 那么为什么他们是果实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老师也带来一些东西来(出示土豆、萝卜),大家看一看它们是果实吗? 我们把果实剖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里面有种子,看看萝卜、土豆切开后里面是什么样的与大家带来的果实有什么不同? 香蕉、无籽西瓜是果实吗?说说理由。 |
通过学生的互相介绍认识常见果实。并找出这些果实的共同特征。与土豆,萝卜相比较,看看萝卜、土豆与常见的果实有什么不同。 |
|
探索和调查 |
1、刚刚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果实里面是有种子的,那么种子是什么样的,对于植物来说他们有什么作用?。 可以繁殖后代,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自己种过吗,种的什么? 2、可见多数常见的种子都是很小的,可是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结果,是多么神奇啊!你们有没有想过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呢? 3、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再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4、那么到底种子里面究竟有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示范。 打开种子后怎么做,用什么观察比较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解剖种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5、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分别请各组同学汇报解剖结果,有什么共同的发现。 8、展示几种种子的共同的地方 9、能说说看哪个部分将来会长成植物吗?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
预测种子的内部结构 画出猜想 自己解剖认识种子的构造 画出解剖后的情景 在学生了解种子结构的基础上,做种子萌发的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下节课做准备。 引导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
|
《果实与种子》教学反思
江宁实小 周金陵
《果实与种子》一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的第一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我设定为1、认识常见的果实和种子。知道果实的基本特征,认识常见的果实,知道果实的内部有果皮和种子两个重要的部分。2、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的一开始,教师让孩子们介绍自己带来的果实,并进一步提问,这些果实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果实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果)皮,有种子,有果肉等,教师出示花生,花生的果肉多吗?但是它也属于果实,进一步归纳出果实的主要特征是有果皮和种子。但是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香蕉没有种子但是也是果实,此时我只是简单说是由于香蕉的种子退化了的原因,类似的还有无籽西瓜、无子草莓等,含混过关。但是很明显,光凭老师说学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听得是似懂非懂,于是部分孩子注意力开始分散,在课堂上学生开始玩起了自己手中的各种果实,导致课堂有点混乱。课后,听课老师们给出了较好的意见,针对学生对于香蕉的质疑,可以当场打开香蕉用展台展示给孩子们看,虽然里面没有种子,但是能看到已经退化的种子的痕迹,所以仍然属于果实,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香蕉的内部,也更有说服力。
下面的步骤,是先让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用绘画的方式描述,在自己想象的基础上再去解剖种子,并在此将观察到的画下来。这样的设计:第一,可以促使学生仔细观察,提高探究的兴趣;第二,有利于对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一幅画展现的是学生对种子内部构造的原始印象,是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大胆想象与猜测;而第二幅画则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镊子细心解剖用水浸泡过的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展现了学生对种子内部结构的观察结果。这辆幅画之间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了第一幅画,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需求,才会有探究的兴趣;有了第二幅画,学生才会产生认知的冲突,才会在头脑中否定以往的低水平的或错误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对事物全新的、正确的认识。我认为这两幅画的出现,不但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还对学生自主探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经历“预测——解剖——观察——记录——表达“这一探究过程,并通过预测、解剖、观察和两次实验记录的对比,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没有分配好,所以在学生画好自己预想中的种子的时候,教师选择了部分较好的学生作品进行讲解,造成了少部分人能看见或听见,效果不是很好,如果选择用展台来让全班同学都看见,并让画的同学自己讲解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没有完全上完,也让我感觉到课前备课的重要性,这节课明显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对于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周全,以至于在上课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小问题,但是停课老师的中肯意见让我获益匪浅,也让我对这节课的理解更上了一个层次。
听《果实和种子》一课反思
江宁实小 张骏
今天上午,听了组内周金陵老师的一节教研课,内容为三年级的《果实和种子》一课,下午组内成员进行了激烈的研讨交流,现将本人的一些想法整理如下:
1、调控好课堂是好课的前提
科学课基本上都在上午三、四节课和下午的一、二节课,会受很多客观存在的因素影响和干扰,比如:上节课老师的拖堂,课间作业很多,亦或是室外活动,学生满头大汗而归,等等;再加上,科学课本身就是以动手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面对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骨子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凡此种种,无论是课外因素,还是课内因素,势必都会影响到科学课的正常学习研究,因此调控好课堂是上好课的必要之前提。
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好这些因素,使得课堂能够正常而有序呢?我以为:面对课外的客观因素,教师要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情,要让学生能“心平气和”地上课,而不是带着亢奋或不安。比如,今天前一节课的老师下课迟了,学生要么写没写完的作业,要么收拾东西,要么上厕所,这时教师匆匆忙忙上课,肯定效果不好,教师可以给2分钟时间调整自己,但有言在先,时间一到,大家一定要进入上课状态。这既让学生有了准备的时间,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良好的开头很重要。面对课内的因素,这就要教师恰当地处理好对研究材料的问题了。比如,课前教师让学生带自认为的果实,学生很兴奋,带来的果实琳琅满目,看似很热闹,其实却埋下了“祸根”,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都在他的果实那儿,老师的魅力远远不及那诱人的果子,趁老师不注意还会美美地啃上一口。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宗旨是要能为教学服务,为理解概念建功,却不能有不必要的干扰,是为有结构的材料(除非是教师的有意预设)。因为我觉得不一定每个人都带果实,可以每小组选两个人带,小组重点围绕两个水果来观察研究,教师再特意准备容易引起学生产生矛盾的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来建构果实的概念,简约而高效。
2、学会表达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好课的核心
三年级的学生科学课刚刚起步,语言表达交流,科学思维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这需要教师的悉心地指导。在本节课上,周老师能利用画图的方式来呈现学生对种子内部结构的原有认识以及解剖种子之后的观察所得,还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用语言来表达,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借助比较形象,也是他们乐于接受的画图这一途径来辅助表达交流,则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但如何让学生很好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通过图画表达出来,在这节课上表现得还很欠缺。比如,在预测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时,学生的想法还是很丰富的,有的甚至是怪异的,但这都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在种子里画小芽、土、水、空气,甚至还有蛋白质。你能说他没有道理吗?这恰恰能反映出他对生命的认识,种子将来要发芽长成植物,那肯定要营养,营养从哪儿来?自然想到有一颗小芽蓄势待发,同时在它的周围储存着各种营养,多么有创意的想法,这些如果能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是多么精彩的环节啊!可教师只是简单地评价了画面的美观度,而没有真正触及到画图的本质所在。包括后面的对观察所得的交流表达,都显得很肤浅和仓促。而这些外在的表达与交流却能反映出学生内在的思维进展,教师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思维得到发展了,遇到问题知道该怎么想了,就知道该怎么学了,教的痕迹也就渐渐退居幕后,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好课不过如此。
最后,希望通过此次教学研讨能给科学老师以借鉴和思考,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
《果实和种子》听课反思
江宁实小 李菲
今天早上听了周老师的《果实和种子》一课,有些收获和反思。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周老师课前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让学生带一些他们认为的果实,这个准备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果实”的前概念,也可以将这些材料用于课堂教学。其次,在解剖种子的环节,周老师准备了多种不同的种子让学生观察,不准备一种种子,而是准备多种不同的种子,有利于学生归纳并思考出种子的内部结构。另外就是一些细节的准备很到位,比如种子的浸泡、镊子的准备等等。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标很明确,第一个环节是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第二个环节是认识种子的内部结构。其中,第二个教学环节让我收获很多。种子内部的结构不是老师交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预测过后,亲自动手发现,探究种子内部的结构。学生在预测种子内部结构的这个环节,不仅可以让老师知道学生对“种子”的前概念,而且还能让学生与真实的种子结构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周老师也很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解剖种子的这个环节,能细心知道,亲自演示,教会学生具体应该如何解剖种子。
针对这节课,我也有几点想法。首先是第一个环节,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在这个环节里,我认为在学生展示出各自带来的“果实”时,可以找出一些典型的果实,让学生说说,它们是不是果实。学生都认为的果实放在一边,学生有疑惑的果实放在另外一边。之后,在学生很肯定的这些果实里,教师进行切果实。切开几种典型的果实,让学生归纳出果实的特点。由于学生很容易说果实有果皮、果肉、种子,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加进去辣椒,也把切开。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还是能很容易概括出果实是有果皮和种子的。在解释出果实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去分析,刚才那几个疑惑的“果实”。之后可以展示花生、蚕豆豆荚等,让学生猜测是不是果实。总之,让学生打破错误的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其次是关于一些细节方面的想法。学生带来很多果实,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可以让学生把东西收起来,教师选用几种果实和种子。在学生预测种子内部结构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具体怎么画,画什么地方。
《果实和种子》听后感
江宁实小 冯阳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聆听了周金陵老师的《果实与种子》这一课,现把听课感受以及一些所思所想记录如下。
《果实和种子》选自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周金陵老师上的是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果实以及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
首先在课前,周老师布置学生带来了学生自己认为的果实,大部分学生带来的都是水果,由此可见学生前概念里都认为果实就是水果。但是,周老师并不急于纠正学生这一观点,而是让学生总结出果实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都能说出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接着让学生切开自己带来的“果实”查看内部结构。周老师能够真正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带来的果实种类太多,而且每个人手里都有东西,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自制能力差,所以导致了课堂有点乱。后来科学组的老师在一起研讨这一课时,提出本由每个学生带果实,改由其中的两名同学带果实,并且每组只允许带两种果实。这样就避免了材料太多导致课堂杂而乱。另外,在探究果实结构这一部分,课挑选出几种典型的果实,学生之间没有争议的,把果实全部切开,在投影上展示,由学生归纳出果实的结构。最后,再出示几种学生不认为是“果实”的果实,比如瓜子、毛豆等,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在学生了解果实结构的基础上,便是让学生了解种子。在这一部分,周老师首先提问学生“你种过种子吗?你成功了吗?”然后班级有的学生说自己成功了。但是这是不科学的,可能有的同学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出现这样的回答。但是,周老师并没有给予回复,这样可能会给其他同学一个误导,认为只要种子种下出就会生根发芽,长出果实。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经过科学组的谈论改为“那么小的东西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那种子里到底有什么呢?”由此来过渡到种子这一环节。
在这一部分,周老师首先让同学们画一画种子里有些什么。本来我觉得这个环节是没有必要花这么长的时间。经过研讨我深刻的认识到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个步骤才能够让我们了解学生更多的想法。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想象的种子的样子与后来看到的真实的样子做对比,更深刻的感受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看到更真实的世界。
最后,感谢周老师给我们展示了这么精彩的一堂课!
《果实和种子》听课反思
江宁实小 杨红
随着新学期科学组内公开课的进行,
在课的设计方面,
这节的课前准备工作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课的引入部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这也导致了课题的进展比预设的快了些,关于果实的定义还未研究明白,就慌忙进入了种子的研究环节。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组织管理与教学机智的重要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课堂组织管理方面,这节课中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较活跃,再加上学生手中有着自己带来的各种果实,学生的注意力较易分散,在个别环节中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应该对学生带来的果实进行合理的掌控,如小组将果实集中在一起,小组合作学习,果实明确定位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杜绝随意把玩或食用的现象。在后面解剖种子的环节中,果实没有起到学习的作用,老师应要求学生收起自己带来的果实,把注意力转移到种子的学习上来。
总的来说,听完这节课收获颇多,组内的研讨更是集思广益,为我在科学课中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参考。
2014年3月11日
《果实和种子》听课反思
实习生:林月娇
昨天听了周老师的公开课《果实和种子》,本堂课周老师主要是以观察为主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自己带的果实再归纳出什么是果实。在知道果实是包括果皮和种子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先预测种子的内部结构并画下来,接着实物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再画,通过这样前后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种子的内部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我觉得周老师的总体思路设计得挺好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因为学生对自己带的果实过分关注导致课堂效果不是很好。我想这也是张老师经常和我说的保证课堂质量的前提要先保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自己尽可能的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并且学生范错误了要及时指出,不要让学生有侥幸的心理。 另外一点学生在课堂上过度兴奋的原因也是值得我思考的,记得张老师曾经问过我什么是结构材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该就是能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材料,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结构材料应该是能引起他们兴趣,并且这个材料能够帮助他们把自己的前概念转换成科学概念的材料。那么怎么才能用好这个结构材料呢?材料不在多在于精,要能聚焦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的通过这个材料去思考其中的科学概念是什么,不然学生就很可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没法定心学,这个材料也就丧失了它的意义。
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育理念,自己在课堂上也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说,但怎么才能做好教师的“导”,为什么课上着上着就让学生说开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探究的目标上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教师自己本身也没搞懂是怎么回事。就拿雨量器口径大小对测得的雨量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自己上课之前也思考过,觉得自己也明白了,可是到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又让你觉得似乎很有道理,而这时自己也不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导致让学生一直讨论而浪费了课堂时间。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科学的教学强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那么学生要探究教师是不是也要探究呢?我想教师的探究也是有必要的!只有教师自己先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了并尝试解决,尝试去思考并且事先归纳出其中的道理才有可能驾驭好课堂。
201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