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备课组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 2014/4/3 0:00:00 2981次浏览 作者: jwc
三年级数学备课组教研纪实 近期,我们三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了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分别由侯祥海、奚玉燕两位教师,以组内讲座的形式,对《乘法》、《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进行了深入探究。两位教师作了充分准备,设计了精美的PPT,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本组的教师作了精彩的分析,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乘法》单元教材简析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侯祥海 一、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以下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安排。 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二、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1.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5×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1=12类推出12×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30,可能转化成12×10×3进行,也可能从12×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交流,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3=36,所以12×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3,再算32×30;先算4×21,再算40×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 每盒的数量×盒数=一共的数量。 2.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如果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心。然后从练习三起安排一些需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减少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经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7+2、6×8+5…… 3. 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经常需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 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 613接近600,613×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42的积在1 200左右。 4. 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3得75,再推理出25×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30的积只要在25×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 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 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 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材简析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奚玉燕 一、单元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以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为观察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物体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之前学习“观察物体”的经验有:二年级上册学习过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三年级上册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这些观察物体的经验和方法都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到三年级下册的这个单元,要学生观察4个相同正方形摆成的物体,能简单描述(画出或说出)看到的图形,能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 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一个“想想做做”,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进行深入观察、拼摆,最后再出现由4个以上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形状,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有序地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本单元重点是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形状;难点是根据视图要求用4个小正方体拼摆物体。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分2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例题以及想想做做1、2。这三项内容是一个整体,呈现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因此我认为,这段教学要特别注意内容与活动的层次与顺序。 从内容看,例题是4个小正方体摆一层,后排3个,前排1个依次从左移到右;想想做做1是4个小正方体摆两层,下排3个,上排一个依次从左移到右;想想做做3是4个小正方体摆三层,上两层从左移到右。 从活动程序看,都是先摆一摆,再看一看、画一画(或连一连),最后比一比。摆一摆之前应让学生先观察几个实物图,分析每个物体的构成结构,再快速有序地拼摆出3个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并表示出对应视图环节是重点。这里要应用三上刚刚学到的观察方法——转换位置正对一面,远近不同时拼成同一平面图形——去正确观察,还要能表达准确看到的形状。建议这里可以提供方格纸让学生可以顺利地画出视图。最后的“比较”环节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不同的物体从某些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但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总会有不同,因此看物体(事物)要全面地、综合地去看——这其实可以引申到对学生进行辩证的方法论的启发。 第二课时想想做做3~6及思考题。想想做做3是根据视图要求拼摆出物体,思维过程正好与前面正好相反。前面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物体从某些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现在反过来想:同一视图可能来自不同的物体,因此这里的第(2)(3)题都有3种不同的拼摆方法。这题要引导学生经历“研究视图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搭一搭——观察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技能发展空间构图能力,也能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第4题要求学生通过对6种不同摆法的物体的观察,判断从正面看哪几个物体具有相同形状的视图,从侧面看又有哪几个物体具有相同形状的视图。观察和思考的要求较前几题都有所提高。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底题每个楼房模型都要4个正方体搭出,在搭的时候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挡住,然后在数4个以上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包含地正方体个数时就会想到被挡住的正方体。 要注意的问题:1、须有效组织学生的拼摆、观察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实践,获得真真实实的体验。书上的题目都要求学生搭出物体再观察,不能以实物图代替实物。2、发挥小组作用,让学生合作拼摆、在小组中表达、交流,在交流中得到不同拼法,完善认识,在汇报中学会组织内容有序表达,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