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语文学科主题先行,一课多磨校本教研活动报道(一)

发布时间: 2014/4/10 0:00:00 3544次浏览 作者: jwc

语文学科“主题先行,一课多磨”校本教研活动报道(一)

——低年级随文识字专题教学研讨活动记实

本学期,我校各学科开展了“主题先行,一课多磨”的教研活动,语文各备课组也纷纷行动起来。201443日,我校一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进行了“主题先行,一课多磨”中的第三磨的展示。她们围绕“如何让随文识字更有效”这个主题进行了研讨,之前由孙婷老师和冯英梅老师先后执教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三磨由袁明珠老师在研讨的基础上,修改教学设计后进行教学展示。

课堂上,老师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在识字、课文朗读、积累语言上教得扎实,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大大提高了随文识字的有效性。

当日下午,全校语老师集中进行了研讨。一年级组的三位上课老师汇报了这一轮研讨的过程。参与研究课观摩的老师也参与到讨论中来,对这样的“头脑风暴式”的教研方式给予肯定,对大家今后在备课组如何开展教研活动也有很多的启示。

附一年级备课组老师发言的摘要:

周荣清(一年级组语文备课组长):

开学以来,我们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在丁校长的带领下扎实有效地进行着教研活动。主题是“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围绕这一主题,我先上了《草原一课》,课后我们进行了集中研讨,并确立了“主题先行,一课三磨”的团队成员,共三组,每组三人。从这周二开始连续三天,第一组的三位成员都执教了《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

冯英梅(第一轮上课教师):

在把教案落实到课堂中的时候,我们发现板贴画特别受欢迎。借助它,学生不仅生字记得牢,同时认识事物,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让黑板丰富起来,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

孙婷(第二轮上课教师):

这次一课三“磨”,我作为一“磨”执教者,不仅自己收获满满,我们小团队成员们也有切身的体验与提升,对我们组内的同伴们也是一次精力的考验与业务水平的促进。我想,这次暴风骤雨似的教研活动深深地震撼了我,不知我的同伴们是否有同感?

袁明珠(第三轮上课教师):

在前面两位老师随文识字的教学基础上,我的课堂着重体现识字教学的趣味性。采用了图画识字、古文字识字、情境识字、字谜识字、儿歌识字、游戏识字等多种方法。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做到生动、有效。

附参与教研课观摩教师的发言摘要:

陈海宁老师(二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

一、教学理念全面落实,融会贯通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独具匠心。这节课,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落实到位,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二、识字、写字教学有趣扎实从开头的导入课文,朗读课文,随文识字,片段理解,指导写字等每个纵向的教学流程。设计的很紧凑,过度语衔接自然和谐,没有生硬的感觉。始终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新的内容。

三、本课的生字很多,如果方法单一,那么孩子将失去兴趣。今天的这节课上,总结一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一共用了十二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记忆生字。

王蕾老师(四年级语文教师):

课堂上老师识字教学充满趣味,蕴含智慧。写字的时间还应更充分些,老师少说点,多示范,多让学生练习。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给予学生充足练习写字的时间。

随文识字要与集中识字有效整合,根据需要灵活使用,提高随文识字的有效性。

附:教学设计(第三稿)

8 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随文识字,读准10个生字,正确书写:松、多、呢、爷、伯、回。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小松树的傲慢无礼。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记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板贴画、生字卡片、PPT

教学过程:

一、图画识字,导入新课。

1、(出示松树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朋友,你们认识吗?

2、教师领读“松”,你有什么办法记住“松”吗?

3、我们在一首诗中认识过松树,教师引读《青松》诗。人们总是赞扬松树苍劲、挺拔,你想怎样读它的名字?

4、谁能读好今天的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想知道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吗?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对照要求朗读课文。

2、教师配乐范读。提出要求:(1)注意怎么读准字音和怎么停顿的。2、思考: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3、提问: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出示板贴画“分伯伯”“大山爷爷”,相机教学“伯”“爷”。

1)领读“伯”,发现“伯”的字形特点。

2)出示古文字“父”,“父”字像什么?

介绍:“父”像一只手拿着石斧,古时候手拿石斧老公、作战的都是成年男子。后来指父亲的意思。

启发思考:“爷”的下面一半像什么?出示老爷爷拄拐棍图,想象“爷”的下面一半像一只手拄着拐棍。

儿歌激趣:一位爷爷年纪大,手中拄着跟拐杖。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刚才是老师读课文,现在老师想听听小朋友读得怎么样。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填空:一()松树。相机教学生字“棵”,认识“棵”的字形特点。

3)用红色字显示出“上”“小”“下”“大”,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不同的地方。

4)请学生上台把大、小松树贴在正确的位置。

5)两棵松树的大小、位置都不同,你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练习朗读。

6)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有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了,它说了什么呢?

2)自读课文,动笔画出小松树说了什么。

3)出示小松树的话,观察一共说了几句话。

4)引导观察“!”和“?”试着读出不同的语气。

5)指导读第一句话,学习生字“多”,教师介绍:“多”在这里是“多么”的意思,小松树说:“你看我长得多高啊!”他是在怎么自己呢?

6)关注第二句中的“很远很远”,小松树连着用了两个“很远”,他想表达什么?

7)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8)练习朗读,指导读出骄傲的语气。

9)关注“喂”和“呢”,教师领读。

10)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呢?告诉学生这两个字是语气词,语气词一半都带有口字旁。

11)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没有叫一声哥哥,直接说“喂”,你感觉到他怎么样?

12)小松树夸赞自己“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你能猜猜小松树说“你呢?”的时候心里想什么?

13)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14)再次练读,指导读出傲慢无礼的感觉。

15)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生气了吗?指导读句子“大松树没有回答。”

16)随文识字“回”“答”。

四、游戏激趣,巩固生字。

1、课文中出现过的生字,你都还记得吗?

2、发挥奇思妙想,说说自己怎样记忆生字的。

3、猜字谜游戏:老师编,学生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到的。

4、开火车认读生字。

五、儿歌引路,指导书写。

1、归类识字,把生字根据结构分成三类,理清笔顺。

2、书空难写生字“呢”。

3、重点指导“回”的笔顺。

1)回字中有大口和小口,写笔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2)为什么大口不能先封上?

3)跟老师学儿歌写笔顺:大口大口开开门,请让小口先进来,进去以后再关门。

5、重点指导写“回”“爷”“多”

1)指导观察两个字的字形,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2)读儿歌学写字。

“回”:四横匀、四竖匀,边竖内收中宫紧。

“爷”:撇点收、捺点放,上下对正折内收。

“多”:两个夕字对对齐,上边小来下边大。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附活动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