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主题先行,一课多磨校本教研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 2014/6/4 0:00:00 3992次浏览 作者: jwc
5月份,科学组进行了“提高小组交流有效性”一课多磨的主题教研活动,内容为三年级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为了能使一课多磨活动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大家能真正从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我们特将活动周期拉长,让老师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研讨、分析、修改,在不断地上、研、修的过程中,找寻最佳的教学方案,以期达到提高科学课堂小组交流有效性之目的。活动首先由李菲老师执教,在组内研讨的基础上,找出教学中的不足,整理出修改后的教案第一稿;第二周由冯阳老师接着上,发现问题,再修改,再次整理出教案第二稿;第三周由冯阳老师再上,定出最终第三稿,并参加在科学园小学举行的新教师浸润展示活动。由于经过多次的磨合,教学设计日臻成熟,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对新教师的一次深度的历练和莫大的鼓励,对教研组其他老师来说,也是深受启发,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开展好校内教研活动。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第一稿) 江宁实小 李菲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吸管、泡沫、土豆、铝箔、装铁块的瓶子、塑料水槽,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1.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装石头的瓶子、铝箔、土豆、吸管、泡沫[A1] ,还有一大盆水。接下来,我准备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 学生猜测。 3. 教师演示。 4. 提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5. 学生回答。 6.小结:物体的沉浮还有很多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么样做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A2]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看到,这几样东西是沉下去的,你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浮起来?要求:只能借助现有的材料,不能将材料破坏,填写表格。 3.学生回答。 4.谈话:同学们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方法,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想不想试一试?成功的打勾。 5.学生动手实验。 6.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让什么东西浮起来了? 8.谈话:如果再给你一些材料,觉得用什么方法能让土豆浮起来?[A5] 9.学生回答。 10.拿出一杯水,让学生用盐试一试,加了一点盐,提问:土豆没有浮起来啊,加盐的方法不行? 11.学生回答。 12.继续加盐,土豆浮起来了。小结:原来加盐的方法,也可以让物体浮起来,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13.学生小结。 14.提问;同学们真聪明,想了这么多办法成功的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请大家再仔细的看一看你们的这些办法,到底是改变了什么,物体才浮起来的?请每个小组讨论,完成结论部分。 15.学生汇报。 16.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用了这些方法才浮起来的? 17.学生回答。 三、拓展 1. 谈话:让土豆浮起来就只能加盐吗?[A6] 你有没有其它的想法? 2. 学生回答。 课后自己去研究。 板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塑料瓶(铁块) 改变重量 铝箔 借助漂浮物 吸管 加盐(较多) 泡沫 批注: [A1]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这些材料有些是沉在水里的,有些是浮起来的,是教学的需要。2.这些材料都能和方法相对应,比如铝箔可以改变形状、塑料瓶可以改变重量、塑料瓶浮起来后可以借助漂浮物、土豆可以加盐。但是我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材料之间的联系。比如铝箔打开后很大,可以把土豆也弄浮起来了,那么接下来土豆加盐的环节就显得有点尴尬了。另外改变物体的重量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是改变物体的密度,所以用装了铁块的塑料瓶不是很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将改变重量这个环节舍去。此外,铝箔这个材料虽然不沾水,容易改变形状,但是学生并不是太熟悉,上课时还需要讲解,还是改为油泥。最好材料中再加一个金属,材料组成可能更合理,比如小铁环。综上,实验材料可以修改为小木条、塑料瓶盖、吹气的气球、小铁环、油泥、土豆。 [A2]学生从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后,到“怎么做”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过渡似乎有点别扭。可以再看到现象后,让学生看板书,提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不好研究,我们可以研究“怎么样”的问题。从而引入课题“怎么做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A3]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想出一个方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表格设计可以简单一点,只写一个方法就可以了。 [A4]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想法非常好。比如有的学生说,将铝箔放到吸管里面。这个想法非常好,可是作为教师的我,在评价学生这方面还有点欠缺。只能用“很好”“非常好”之类的词来评价学生。当学生给出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之后,教师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个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A5]这里的教学设置虽然顺应了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加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在之前给学生的材料中动脑筋,让学生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土豆浮起来。但是将学生的土豆放入老师的“水”中,土豆反而能浮起来,这是让学生思考,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证明?在学生充分思考过后,再发盐给学生动手做做。 [A6]这个环节也可以并入上一个加盐的环节,给学生的盐不够,让个别小组用糖来试试。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 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有两点:第一,让学生在动手前先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环节时,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实验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使它们浮起来,并做好记录。在此过程中,我并没有一步步引导学生想办法,而是把所有的材料一次性提供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学生找出许多方法之后,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学生想出的办法很多很乱,如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帮助他们的思维更上一个台阶,这就需要归纳总结。所以,我利用了表格作为一个载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通过上课的效果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自己动脑相处很多办法使物体浮起来,同时归纳出了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借助漂浮物、加盐等方法。 本课还有些细节之处需要反思。首先说说这节课的材料,我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土豆、塑料瓶(装铁块)、铝箔、吸管、泡沫。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这些材料有些是沉在水里的,有些是浮起来的,是教学的需要。2.这些材料都能和方法相对应,比如铝箔可以改变形状、塑料瓶可以改变重量、塑料瓶浮起来后可以借助漂浮物、土豆可以加盐。但是我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材料之间的联系。比如铝箔打开后很大,可以把土豆也弄浮起来了,那么接下来土豆加盐的环节就显得有点尴尬了。另外改变物体的重量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是改变物体的密度,所以用装了铁块的塑料瓶不是很科学,所以在教学中将改变重量这个环节舍去。此外,铝箔这个材料虽然不沾水,容易改变形状,但是学生并不是太熟悉,上课时还需要讲解,所以,还是改为用橡皮泥,可以试试油泥。最好材料中再加一个金属,材料组成可能更合理,比如小铁环。 课堂教学需要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所以教学设计应该设计一些环节来吊足学生的胃口。比如土豆、小铁环在水里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想不想试试?例如,设计好材料,让学生发现土豆在自己的水里沉下去,在老师的水里浮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等等。只有在学生注意力很集中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生思考这些方法的时候,我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想出一个方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既然只需要学生想出一个方法,那么可以不需要再让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师将学生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即可。 还有一个细节问题需要反思,在导入环节,学生从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后,到“怎么做”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过渡似乎有点别扭。可以在看到现象后,让学生看板书,提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不好研究,我们可以研究“怎么样”的问题。从而引入课题“怎么做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想法非常好。比如有的学生说,将铝箔放到吸管里面。这个想法非常好,可是作为教师的我,在评价学生这方面还有点欠缺。只能用“很好”“非常好”之类的词来评价学生。当学生给出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之后,教师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个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实验材料非常感兴趣,学生拿到实验材料根本不愿意停下来。所以,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非常重要,让学生形成小组的荣辱观,在小组内部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管理,可以很大程度减轻教师负担,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第二稿) 江宁实小 冯阳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盐、油泥、铁环、吸管、泡沫、土豆、塑料水槽[f1] 、盐、糖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1.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小木条、塑料瓶盖、吹气的气球、小铁环、油泥、土豆。(拿起气球)提问:我们把它放到水里,看到什么?(拿起铁圈)提问:这个放进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拿起橡皮泥)提问:那它放进水里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2. 学生猜测。 3.(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那你想不想知道?想不想动手试试看?但是老师有两个要求(①及时把物品从水中取出来 ②端正坐好,等待汇报) 4.学生实验。 5.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6.指着板书说现象,这些东西是沉下去的,这些东西是浮起来的。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 7.预设学生: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去,有的物体浮起来呢? (对策: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但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范围太大了,不太好研究。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或者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呢?) 8.掲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板书: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看到,这几样东西是沉下去的,你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浮起来?要求:只能借助现有的材料,不能将材料破坏。 2、讲述:你们都有办法啊,那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3、学生实验。 4、提问: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使这些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呢? 5、学生汇报总结,教师相机板书:套木筷上、捏成碗状、黏橡皮泥上...... 三、使土豆浮起来 1、讲述:那土豆呢?啊?土豆没浮起来?我来看看(拿着学生的土豆放入事先加了盐的水中) 4、讲述:要盐啊?但是老师不知道你们要盐,没准备盐啊?要不你们问问那个老师实验室有没有盐? 5、那加盐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6、讲述:啊,只有8袋盐啦?还有一袋糖。你们这个组表现一直很好,你们来挑战一下吧。 7、学生活动。 8、小结:加入盐和糖都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加盐、加糖[f4] 四、小结 1、提问:指着板书,我们来看看,把铁环套在木筷上,铁环黏在橡皮泥上,铁环放在瓶盖上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2、小结:都是借助其他漂浮的物体 板书:借助漂浮物 3、提问:那我们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或者捏成船状,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4、小结:都是改变了其形状 板书:改变形状 5、提问:那加入盐和糖呢? 6、小结:加入像盐和糖这一类的物质也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加入其他物质 五、应用 1、那我们生活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利用这些方法让物体浮起来的呢?
[f5] 板书设计 套在木筷上 捏成碗状 加盐 放塑料瓶盖上 捏成船状 加糖 放碗装橡皮泥上 借助漂浮物 改变物体的形状 加入其他物质 f1:玻璃水槽。玻璃水槽是透明的,方便学生观察。 f6:在这节课的最后播放一段《沉思曲》,让学生静静地回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教学反思 首先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在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准备的浮起来的物体其中有一样是吸管。在我的印象中,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吸管放进水里都是浮起来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由于吸管比较短而粗,这样导致水进去之后吸管沉下去了。学生因此会说:吸管横着放就是浮在水面上的,但是竖着放就沉在水里面了。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也导致课堂教学生硬。所以,在科学组的前辈们指导下,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木筷,这样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为铁圈浮起来提供了承载体。 其实不仅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出场的顺序同样重要。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出示橡皮泥,问:放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三年级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门:橡皮泥会変粘,会湿了……其实我使想要引导学生说出来:会沉在水里。接着我在顺利引导出今天的课题。但是,明显与我想要的不一样。后来经过调整,我首先给学生出示气球,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它会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与我的教学预设达成一致。课堂也能够顺利的进行。 对于这节课我觉得最难的是课堂的掌控,因为整节课学生的手里都有实验器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自律性也相对差一些。所以,学生难免在老师讲解的时候依然在动实验器材,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比较乱。 对于三年级的课我一直有点怵,因为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管”。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有的时候即使他不听,但是他也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但是三年级的孩子不一样,他好玩的天性促使他动、讲话。通过今天这节课我懂得了科学的素养应该培养在平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会用一个共同的办法“凶”。但是我通过几次观察,发现收获真的是微乎其微。在今天开始,我采用了“哄”。以前我只把学生发的章盖在学生的书上或者记录纸上,这是我犯得一个大错。因为我这样的鼓励与表扬并不是张扬的学生群体之间的,这样他的鼓励与表扬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从今天开始,表现好的小组我会在每节课把星星加盖在班级后面的公示栏中。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希望能够丰富自己赞美的语言。同时,有些基本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中需要反复强调,比如:认真倾听、小组团结合作精神。另外,我给予了小组长权利,我就应该充分尊重组长的权利,让组长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该有的作用。我知道,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与改变。 这节课我上的比较急,心里一直在想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我应该说些什么?这样就导致了教案在我心目中的分量远大于学生,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其实,也是因为我一直把握不好,没有充分的信心。我希望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静下来、慢下来,真正的做到心里装着学生。 至于到底怎么丰富自己的赞美语言以及怎么让自己的课堂“慢”下来。我知道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是我始终坚信: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第三稿) 江宁实小 冯阳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盐、油泥、铁环、气球、木筷、土豆、玻璃水槽、糖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1.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小木条、塑料瓶盖、吹气的气球、小铁环、油泥、土豆。(拿起气球)提问:我们把它放到水里,看到什么?(拿起铁圈)提问:这个放进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拿起橡皮泥)提问:那它放进水里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2. 学生猜测。 3.(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那你想不想知道?想不想动手试试看?但是老师有两个要求(①及时把物品从水中取出来 ②端正坐好,等待汇报) 4.学生实验。 5.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6.指着板书说现象,这些东西是沉下去的,这些东西是浮起来的。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 7.预设学生: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去,有的物体浮起来呢? (对策: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但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范围太大了,不太好研究。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或者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呢?) 8.掲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板书: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看到,这几样东西是沉下去的,你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浮起来?要求:只能借助现有的材料,不能将材料破坏。 2、讲述:你们都有办法啊,那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3、学生实验。 4、提问: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使这些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呢? 5、学生汇报总结,教师相机板书:套木筷上、捏成碗状、黏橡皮泥上...... 三、使土豆浮起来 1、讲述:那土豆呢?啊?土豆没浮起来?我来看看(拿着学生的土豆放入事先加了盐的水中) 2、提问:你怎么知道老师的水里加了盐了呢? 3、那怎么证明,加了盐的水就能够让土豆浮起来呢? 4、讲述:要盐啊?但是老师不知道你们要盐,没准备盐啊?要不你们问问那个老师实验室有没有盐? 5、那加盐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6、讲述:啊,只有8袋盐啦?还有一袋糖。你们这个组表现一直很好,你们来挑战一下吧。 7、学生活动。 8、小结:加入盐和糖都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加盐、加糖 9、提问:现在你们说说看,老师的水里一定是加了盐了吗?[f1] 四、小结 1、提问:指着板书,我们来看看,把铁环套在木筷上,铁环黏在橡皮泥上,铁环放在瓶盖上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2、小结:都是借助其他漂浮的物体 板书:借助漂浮物 3、提问:那我们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或者捏成船状,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4、小结:都是改变了其形状 板书:改变形状 6、小结:加入像盐和糖这一类的物质也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加入其他物质[f2] 五、应用 1、那我们生活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利用这些方法让物体浮起来的呢? 批注: f1:顺势小结,其实加入盐和糖这一类物质都能够使土豆浮起来,不仅是盐和糖,甚至是味精都可以。 板书:加入其他物质 f2:删除,调整至备注1处,让整节课更自然流畅 教学反思 根据新教师浸润活动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新教师在培训期间都需上一节课。我就将我们组“主题先行,一课多磨”的课再次磨了一遍,感触良多,总结如下: 上一次在学校上这节课的时候,整个人比较浮躁,由于非常想把这一节课上好,心里一直在想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我应该说什么话,生怕忘记一个环节,整个人从脑海到心理惦记的都是教案。最后我们组的人给我的评价是:心里放的是教案,眼里没有学生。从内心深处讲,当时的我真的很沮丧。我觉得我的付出和回报反差太多,明明我付出了努力,为什么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在这里真的特别感谢科学组的前辈们给予我的帮助与宽容,他们并未跟我说太多,张老师只是交待:把自己的得与失记录下来。 在去科小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把这一次关于《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一课多磨”所有资料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从教案的初稿到终稿,从听课反思到上课反思。最后,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我告诉自己要慢下来,心里要装着学生。中午在学校吃完午饭,我早早的就到科学园小学准备实验器材。把水准备好,把材料分好组。等我把这些都做完的时候,跟我一批来的老师都已经来了。我跟她们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其实我的内心很忐忑,我的心里一直在想着我的课。 终于到上课的时间了,我跟学生没有过多的交流就直接上课了,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看出我的惊慌。这个班孩子的纪律出乎意料的好。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担心如果学生上课随便乱动桌上的实验器材,我应该怎么办?上课时,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就这样,我慢慢的进入到了课堂中。一切按照我所设想的顺利静下来。直到意外发生了,有一个学生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把铁圈浮起来了。我顿时有点傻眼,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铁圈拿起来放进水里,告诉学生并没有浮起来。当时那个学生就有点失望。我在课后又回想了这个环节,我觉得我错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大肆鼓励一下这个学生,想到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办法,同时把他的办法板书到黑板上。在最后的时候总结出依靠水的张力我们可以让一些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在这一次教学中,我没有急着按照教案走,心里也没有一直在想不要出错。我试着让自己静下来,慢慢的与学生交流。在土豆在学生的水里没有浮起来却在我的水里浮起来的时候,我与学生慢慢的讨论。学生说:我们的水有问题?又有学生反对:是老师的水有问题,不然为什么我们的都浮不起来,但是老师的却能浮起来呢?学生赞同:老师你的水有问题,加盐了。老师:你凭什么说我的加盐了?学生:我可以尝一尝……我相信在这一个一个问题中,学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也一直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下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洋溢着笑容,带着讨论的声音离开教室。一个学生很高兴的说:这个老师很有个性,我很喜欢。他不知道,这就是对我最好的赞美。孩子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就像是未被发掘的美景,我希望我能够在教学这条路上看到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