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教学>教学通知> 文章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 2014/12/18 0:00:00 5718次浏览 作者: jwc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孙光霞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经历看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逐步熟悉连加、连减法的含义;

2.学会计算简单的连加、连减式题;

3.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积累使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2+1= 3+2= 5+3=

10-2= 8-3= 5-2=

二、自主探究

1 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连加、连减。

1)充利用例题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在理解图意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

2)在计算连加、连减时,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连加、连减算式对比,明确运算顺序。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1.第1题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第3题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学生作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可以是9-2-4 =3: 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 = 4: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处河里还有4只。

3.第5题学生可能列连加算式,也可能列连减算式。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体现多样性。

四、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

杨金珠:孙老师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课堂上教师也比较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张灏娟: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情,设计了层次分明,步步推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完整地表述已掌握的连加、连减运算顺序,正确进行两部计算,进一步体会了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一环扣一环,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提高。

邱菊华:教师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反复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计算过程,然后进行适量的计算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教学效果明显。

赵国平:教师采用多媒体、挂图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口算教学扎实、牢固。学生在教师的表扬鼓励下,积极关注问题,有效合作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既有语言上的互动,又有思维的互动。

王晓红:孙老师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

段培:在孙老师《连加、连减》的这节课堂上,我觉得有三点值得我去学习。

1、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结合。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孙老师首先借助课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首先是把前两次运的南瓜合起来,再把最后运的南瓜合进去,从而理解连加的运算意义,引出三个数合起来叫做连加。接下来孙老师借助挂图呈现小女孩摘丝瓜的情境图,让学生静静思考,如何根据“总数去掉部分数”迁移到“总数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用连减的方法。一动一静的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理解水平。

2、口算训练扎实。口素、笔算、估算作为计算技能的三种类型,而口素是学生以后计算技能形成的重要基础。孙老师利用课前3分钟系统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口算能力,又提高了口算的速度,提升准确、快速的计算品质。

3、评价主体的多元。在课堂上,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同伴的评价和学生自己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课堂学习氛围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