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教学>教学通知> 文章

交流研讨,共同成长——科学教研活动报道(一)

发布时间: 2016/3/10 0:00:00 5737次浏览 作者: jwc

为促进科学老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水平,39日上午,在实验室开展了科学教研活动,科学组成员都积极、准时参加。

王子羊老师和黄璐璐老师精心整理了上周参加市级展示活动的感想,并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分别做了专题讲座。王子羊老师针对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黄璐璐老师提出,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层次的活动设计。

讲座结束后,各位科学老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并就如何精选实验器材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良好的研讨效果,各位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教研活动,为科学组探讨教学难点搭建了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校科学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教学展示活动感受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黄璐璐

活动听了两节展示课,每节课都给我不同的感受与收获,从中能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

听了蔡律老师的《谁能被它吸引》一课,我深切感受到开放性课堂不在于形式,而是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探究环节,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想去探究。而且探究也不仅仅是动手实验,更在于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研究、如何分析结论等,教会孩子如何去科学探究比仅仅让他动手更重要,也更具有挑战性。

所以蔡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形式没啥新颖的,连导入都几乎没有,但是几个探究环节设置的就很有层次,活动一研究不同材料物品能否被磁铁吸引,学生获得磁铁可以吸引铁,不能吸引铝、铜、锡、锌等,但有同学不服,说还有其他的金属没实验,于是,继续活动二,实验不同版本的人民币硬币,并将结果与硬币主要成分结合分析,既能得到磁铁还能吸引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实验结果和资料的分析能力。学生的概念生成从偏到对再到更全面,不是由老师直接传授,而是教会他们思考的方法,自己去探究得到结论。四次的观点调查结果也一步步的反应了学生的概念思维转变。

而周志飞老师的《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有层次的设计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转变原本根深蒂固的概念。课堂设置了四个环节,一步步带领学生生产概念: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说明物体在运动;我们可以选任何物体作为参照物,并且假定参照物是静止的;参照物选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也不同。并且每个层次的概念不是由老师直接传授,而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由此讨论得出这些。精彩的一个环节是第三个环节,老师给出一句话:人坐在车上,车子运动了,人也在运动,学生按照同意、不同意、不确定三派重新分组,全班开展一个辩论会,在各方发表观点中,发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也是不同。由此,学生的概念从直觉判断发展到科学判断。

《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教学展示活动感受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王子羊

201633,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市教育局主办的《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教学展示活动。活动中,生动的课堂、朴实的讲座和亲切的沙龙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谁能被它吸引》教学展示

蔡律老师的这个课设计得很有新意,吸引我的有三个亮点。亮点一:调查活动贯穿课堂。课前蔡老师调查了学生们对“磁铁能吸引铁”和“磁铁能吸引金属”的看法,多数学生认为金属都可以被磁铁吸引;在学生讲解了金属和铁的关系后,调查显示支持铁的学生多了一些;在第一个探究实验做完以后,所有的学生都支持“磁铁能吸引铁”的观点。这种贯穿课堂的调查手法,不仅及时反映了学生的想法,更能见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概念的迭代。亮点二:个性化的实验记录单。蔡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实验,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带有思维导图意味的记录单。多样化的记录单,都可以直观明了地表达学生的想法,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是大开眼界。亮点三:合金硬币引发头脑风暴。在探究完磁铁可以吸引铁后,蔡老师给学生们升级了难度。她展示了3种硬币在不同年份的成分,大部分是两种金属的合金。学生通过磁铁的吸引和认真的思考后,成功地把注意力聚焦在“镍”这种金属上,从而发现原来磁铁还可以吸引金属镍。整节课,层次明显,由浅到深,尊重学生主体,是一堂真探究的科学课!

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展示

周志飞老师选择的课题是小学科学课中最难上的内容。关于本课我们一线老师也存在许多困惑,但是周老师的课堂给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本课的主体结构分为三部分:认识参照物、参照物假定静止和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运动状态不同。第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寻找两张图片变化的活动,自己总结出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即某个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这个方法的总结与强化为后边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在脑海里下意识地设置了这样的程序,那对后边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发现:参照物是我们假定静止的物体。这节课为什么这么难上,其原因就在这里。学生之所以无法理解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概念,就是因为他们选的参照物大多是自己或是在他们眼中静止不动的物体,他们更无法理解运动是相对的。以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此课,这是症结所在。周老师让学生通过移动带有纸筒的小车来模拟开车并通过纸筒观察外界环境。学生以司机的视角(参照物)看到景物在动,同时自己又在开车(移动)。通过创造了这样一个矛盾体,击碎了学生脑海中固有的“参照物一定是眼前相对于自己静止的物体”的概念,从而认识到:参照物是我们假定静止的物体。第三个环节周老师出示了“人坐在车上,车子运动了,人也在运动”的说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看法重新分组,开了场小小辩论会。学生们利用刚学的知识,现学现卖,激烈辩论。但是他们发现,每个人的说法都有道理。这样的的矛盾促使学生再次认真思考,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总结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能不同。听完课后,我认为:选择如此难的课题已经勇气可嘉了,还能把这节课解剖得如此淋漓尽致更是令我由衷地佩服!

三、讲座及沙龙研讨

课后,鼓楼区教研员余建文给我们带来《站稳儿童立场,培养科学素养,彰显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讲座,长江路小学校长介绍了《从“做中学”到STEM,小学科学教育深度学习的探索》,市教研员徐燕主持了《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学术沙龙。听完讲座和沙龙后,我对学生的学习力有了更好的建构认识,同时更了解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力的教学策略。对于每一节科学课,我都会反思:它是否解决了学生的迷思概念;是否唤醒了学生的基本经验;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探究与实验方法;是否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当然,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度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一个能体会童真、童趣、童知、童心的科学老师,更能激励学生通过课外研究来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学习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