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报道(二)

发布时间: 2017/3/2 0:00:00 2323次浏览 作者: jwc

本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本学期围绕“语文课堂的有效建构”这一主题,开展了“主题先行,一课多磨”系列教研活动。近期,系列教研活动如期拉开了帷幕,何潇老师和葛萍老师先后展示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公开教学。

224号上午第3节课,何潇老师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执教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葛萍老师结合本组老师给出的诸多建议对教材内容、教学设计、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认真修改后于228号上午第3节课再次执教本课。年级备课组语文老师参与了听课、评课。一课多磨,使得课堂教学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得到有效推动和发展。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两位老师向我们呈现课堂时,他们都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树立明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学定教。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够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语言表达、合作探究等诸方面都得到有效促进和提升。

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去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秀美。

齐读课题

2.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点明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游记。用来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简介双龙洞: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3.介绍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二、反馈预习1. 出示生字词,生自主提醒字音、字形。

2.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 4-7自然段

3.课文可以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第4~7自然段):游览经过。

4.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顺序进行描述。

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空隙——内洞——出洞

、精读品味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圈画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怎样的景色?

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课件依次出示: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3)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4)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2.默读并思考:课文第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外洞、孔隙、内洞

结合文本归纳特点

3.学习“孔隙”

1)通过描写船小写出孔隙的特点

穿过孔隙的是怎样的一只小船?在第5自然段找出中对小船描写的句子。

出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2)通过描写进洞方式写出孔隙的特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3)通过描写自己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总结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通过描写船小、进出洞的方式及作者的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

4.回顾课文脉络

5.尝试绘制作者游览路线图

6.完成填空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过。课文按照_________,依次写了去_________、游_________、由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_______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_________的景色、欢唱的_________,

外洞的_________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_________、内洞的“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____和_____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7.圈画出文中的过渡句,体会泉水流经的路线是文章的另一线索。

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2)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3)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4)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5)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五、写法指导,课后练笔

1.写好游记应做到:

1)按游览顺序记叙,适当运用过渡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3)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例子功能

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解,教材提供的例子,也就是说教材是解决的是一类文的阅读的例子。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同样的话,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可以作为哪些方面的例子?或者是说本文的例子功能体现在哪些地方?

首先是字词的例子功能。

首先是能够对于所列出的四个生字的学习不光是要能够会读会写,更要能够找出这五个词语所组成的词语在上下文的意思。这也就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所在的。

对于这样的四个词语在理解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地方还是要能够通过这样的教材阅读能够运用。因此让学生学会进行运用这五个词语还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使用这样的五个词语进行些话练习。词语只有在能够运用的时候才是活的,才是有用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对于知识进行定义的。

其次,文章的阅读的类的模式的建立。

所谓的文章的阅读的类就是说,要能够找到阅读这一类的文章的通常的运用方法。也就是说要能够建立起建立起这一类文章的阅读中的一些比较概括性的模式所在的。因此,此文的地点转换需要强调出来,并且在每一个地点转换之后的抓住特点进行详细描写。这样的一种写作的模式要能够让学生知道。

第三,对于词语的敏锐的感悟能力。

教材的后面的习题所出现的加点词语是对于当时情景的具体说明。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这样的做法之后,让学生再次寻找至少一处进行感悟。

第四,教材本身的一种写作的范本价值。所谓的范本价值就是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作形式进行仿写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

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

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

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