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备课组活动(二)
发布时间: 2018/10/15 0:00:00 1119次浏览 作者: jwc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也收获满满。本月章晓燕老师主备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章老师强调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前3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直接接示课题,让学生处相应的应用题,教师收集选取,然后针对其中的一两个例题的算式,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全班交流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更加开放,课上生成的内容也比较多,往往学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要与第2单元的内容进行对比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
本月还开设了2次研讨课,陈慧老师执教《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学具,表格的应用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规律。陈勇老师执教《分数乘整数》,陈老师从大处着手,高屋建瓴,总结小学的乘法计算的学习,大致有两种种类型:①计数单位不变,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计数单位,如20×3=60;②计数单位改变,计算有多少个新计数单位,如20×30=600,0.2×0.3=0.06。陈老师善于在计算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方向。
附活动照片:
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2、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书
谈话:同学们已经会用公式求出表面积,那分割、剪拼后的组合图形面积会有什么变化?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表面积的变化。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
1.我们桌上都有一些这样的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3.问: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减少的两个面在哪里?为什么减少了?谁上来指一指?
4.深入探究:
(1)启发:如果用3个、4个、5个、6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先和组员说说你的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2)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表格中所填数据。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总结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4)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小结:运用发现的这个规律,你能快速地说出用12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15个呢?
活动二:
1、提问:(课件出示)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大?怎样拼表面积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2、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减少了多少?
小结: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长方体重叠的面的大小有关,如果重叠的面大,那么表面积减少的多。
三、拼拼说说,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研究8个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
谈话: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有哪几种拼法?哪种拼成的表面积最小?哪种最大?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与表面积的关系。引导发现体积一定的时候,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越小。
3.谈话:同学们的这一发现可真了不起,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看看为什么厂家是这样包装,而不是长长一排的包装呢?作为厂家在包装这些商品时会考虑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如果厂家要包装10盒火柴,把这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拼-算-看-说-议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3.表格的应用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表头中的省略号,引领学生向更深的领域探究。所以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思考: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先猜想,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
分数与整数相乘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陈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求几个几分之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
2.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3.使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学习数学的感受,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活经验
1.口算
2/7+3/7= 1/2+1/4
学生口算,汇报。
反思: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第2题要通分?(明确计数单位在计算中的作用)
二、利用经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探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出示例1。
例1.做一朵绸花要用米绸带。
①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几分之几米?
问题一:知道什么?求什么?
问题二: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问题三:你会列算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明确:求3个十分之三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从本节课起,我们将学习分数乘法。
导学生观察,提问:这道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与整数相乘。
2.探索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2)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认为计算十分之三×3时应该怎样做?
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小结计算方法。
3.解决例1的第(2)题。
出示: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几分之几米?
(1)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汇报。
(2)汇报学生自主讲解,其他学生评点、补充。
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师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也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教师边板书计算过程,边进行适当说明。
(二)小结计算方法。
引导: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小组里交流: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与以前学习的乘法一样,也是计算有多少个计数单位,所以分母不变,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算出了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作为积的分子。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利用新知,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按要求在长方形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申报板演。
提醒学生: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2.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申报交流。
突出: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回顾反思,总结经验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那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形成技能。
练习五第2~5题。
教学反思:
1. 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教学着眼点在哪?计算结果正确固然重要,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更重要。教学中,学生要利用乘法的模型(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列出算式,明确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2. 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落脚点在哪?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学生看看就会,练练也能很熟练。但是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加法的复习,明确计数单位(分数单位)在计算中的作用。通过例1(1)的探究,发现分数与整数相乘,计数单位没有变化,所以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表示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做分子。沟通了与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的联系。
3. 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发展方向在哪?分数与整数相乘仅仅是分数乘法的开始,后面还有分数乘分数。总结小学的乘法计算的学习,大致有两种种类型:①计数单位不变,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计数单位,如20×3=60;②计数单位改变,计算有多少个新计数单位,如20×30=600,0.2×0.3=0.06。六年级是小学毕业年级,要在计算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方向。要让学生在六年级的学习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