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四)
发布时间: 2018/11/30 0:00:00 1549次浏览 作者: jwc
11月27日,我校科学教研组活动如期进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让科学思维真正发生与发展。 上午第二节课,王子羊老师执教《玩玻璃纸》一课。王老师从有趣的视频导入,引导学生发现衣服颜色的变化。随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用玻璃纸和手电筒制造出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芭比娃娃的白色裙子,观察裙子颜色的变化。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王老师精心设计了实验记录单,让学生自己涂出裙子的颜色,启发学生思考玻璃纸颜色和裙子颜色的关系。后来,王老师让学生带着不同颜色的眼镜去看“小狮子”,学生们热情高涨,在活动中惊奇地发现小狮子变成了小狗。实验后,王老师提问:“眼镜的颜色和消失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积极思考并归纳总结。 下午,听课老师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进行研讨。老师们纷纷称赞王老师对材料的用心准备。比如,芭比娃娃身上白色的纱裙是王老师一针一线缝好的,板书中小狮子的板贴是自己画出来并剪好的……另外,这节课中,教师关键性的问题表达准确,过渡自然,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随后,黄璐璐老师对《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进行说课。黄老师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为了突破重难点,黄老师以暗盒中四个金属点中的A-B点为例展开实验指导。在检测电池时,教师故意将电池装反,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只检测一个方向。在详细的实验指导后,学生实验汇报总结。 老师们认为,这节课想要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验现象必须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检查实验材料是否有效。另外,这节课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实验指导。 11月28日,上午第二节课,黄璐璐老师在stem教室执教《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黄老师拿出了两根导线,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哪一根是断开的,哪一根是连着的?随后,教师出示暗盒,以A-B两个金属点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利用检测器如何判断里面是导线、灯泡、电池还是断开的?之后,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在检测电池时,果然出现了认知冲突,电池接上去,小灯泡居然不亮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观察思考后发现电池接反了。于是,黄老师顺利地引导学生两个方向都要检测。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和记录。最终,学生打开暗盒,发现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欢呼了起来。 课后,听课老师们一致认为,黄老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黄老师在教学中实验指导细致,有效地帮助学生实验、记录和交流。特别是检测电池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考,让科学思维真正发生。同时,听课老师们建议,黄老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强调检测器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思考检测暗盒中电路的方法。 11月30日,上午第二节课,黄璐璐老师在stem教室再次执教《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这次,我校邀请了教研员刘德云老师前来指导。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检测电路的方法,并能够顺利的进行实验,从而推测暗盒里的电路。 课后,刘老师肯定了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细致的实验指导。同时,也在教学细节中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四个金属点,用什么顺序来检测?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另外,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导,先汇报现象,再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听课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附:签到表 研讨记录: 教学设计: 《玩玻璃纸》教学设计 江宁实验小学 王子羊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实验,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2. 能发现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物体,物体的颜色会变化。 3. 通过玩玻璃纸,认识到光与色彩的变化充满了奇妙与趣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教学难点:透过彩色镜片看与镜片颜色相同的物体,发现其颜色不变;而透过彩色镜片看与镜片颜色不同的物体则会变色。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演示材料等。 学生材料:白裙娃娃、玻璃纸、手电筒、彩笔、彩色眼镜、狮子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通过舞蹈视频导入新课,猜测并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1. 讲述:小朋友们看过舞蹈表演吗?今天,王老师也给带来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视频,想不想看一看? 2. 提问:好看吗?那谁来说说,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蹈演员的衣服有什么变化? 3. 出示视频截图,提问:她们在表演的过程换裙子了吗? 4. 出示白衣娃娃,讲述:老师这里有一个穿白裙子的芭比娃娃,这可是老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现在她也想穿上不同颜色的裙子,你有什么办法? 5. 学生分享自己的做法。 6. 教师讲述实验步骤,介绍实验记录单。 7. 学生领取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 8. 教师请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记录结果。 9. 师生小结:给手电筒蒙上什么颜色的玻璃纸,白裙子就变成什么颜色。 10. 介绍玻璃灯和教堂。 二、探究小狮子“变身”的秘密。 1. 讲述:你看玻璃纸这么漂亮与神奇,想不想用玻璃纸做一个更有趣的实验? 2. 出示红色眼镜,讲述:有没有哪个小朋友想来戴一下? 3. 出示小狮子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看到的是什么? 4. 提问:想不想带上这个神奇的眼镜亲自看看? 5. 学生分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观察。 6. 提问:消失的这些部分有什么共同点?(红色) 7. 提问:戴上红色眼镜,红色物体会“消失”。如果戴上蓝色眼镜,你觉得红色物体还会“消失”吗?真的吗?想不想试试? 8. 学生分组领取,进行观察。 9.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10. 小结:所以只有戴上红色眼镜,红色物体会“消失”。 11. 出示三张动物图,提问:老师这里还有一幅图,如果我们不戴上有色眼镜,你能观察到几只动物?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12. 学生观察,汇报。 13. 提问:如果我们想让蓝色的大象“消失”,应该戴上什么颜色的眼镜?想让红色的猴子“消失”,又该戴上什么颜色的眼镜呢? 14. 学生观察图片,组内交流。 15. 提问:带上蓝色眼镜,大象消失了吗?戴上红色眼镜,猴子消失了吗?看来和小朋友们在实验前的猜想是一样的。 16. 讲述: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它们吗? 17. 学生尝试说出:戴一种颜色的眼镜去看物体,物体上这种颜色的部分就“消失”了。 18. 讲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小朋友们看,这是一张单词卡片,请你带上红色的眼镜来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19. 讲述:戴上红色眼镜,我们就看不到单词了;摘下红色眼镜,我们就能看见单词了。利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学习与背诵单词。 三、回顾与总结。 1. 提问:今天小朋友们做了许多有趣的活动,玻璃纸好玩吗?老师这里还有许多颜色的玻璃纸,想不想课后继续玩? 2. 讲述:课后请你带着这些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去观察身边的世界,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好吗?下课。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设计 执教者:江宁实验小学 黄璐璐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学会解暗盒的方法; 2. 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电路,并根据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并利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检测结果; 3. 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 有顺序地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 器材准备: 暗盒、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电珠、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聚焦问题 1. 引导猜想,判断电路的连接与断开。 师:提问:你们看,老师的两只手里分别握着一根电线,但是其中有一根是断开的,如果我不松开手,你们知道哪一根是连着的,哪一根是断开的吗? 2. 问: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3. 谈话:刚刚只是一个简单的热身活动,难不倒大家,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更神秘的盒子,这个盒子里连有一些电路元件,但是我们不能打开它,在科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盒子叫做暗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测这个暗盒里的电路,好吗? 二、设计实验,开展探究 1. 谈话:先来简单认识一下这个暗盒,在这个暗盒的一侧有四个金属连接点,每两个连接点之间可能连有导线、电池、灯泡其中一种元件,也可能什么都没连。 2.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里面的电路情况? 3. 学生回答,交流出探测器的连法。 4. 提问:探测器我们有了,该怎么检测呢? 5. 提问:对这个检测方案你有没有什么补充或者完善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四点之中,两个点的线路太多,我们怎么做到不遗漏?如果连有灯泡、电池,检测结果会如何?如果小灯泡亮了,我们怎么区分导线、灯泡还是电池?学生如果对连有电池、灯泡时,检测器中小灯泡的亮灭不清楚,可请学生上台演示下。) 6. 介绍实验记录单,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7. 为了实验更严谨,结果更准确,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可补充,如每次检测前进行自检、每种连法至少测两次,防止接触不好导致误测等) 8.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记录。 9. 小组汇报。(1-3、4-6、7-8是一样的暗盒,如果检测结果不一样,可请学生上台再次演示,找出原因。) 10.打开暗盒,验证自己的检测结果。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 提问: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谈话:可能有同学会疑惑,我们又不是电工,好像平时生活中也几乎不会接触这样的暗盒,那我们今天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呢?其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类似暗盒的问题,比如有些盒子我们打不开,有些物体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有些问题我们没办法正面解决,但是老师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能尝试借助其他物体、工具、甚至我们的各种感官,能做到有顺序地收集证据,有理有据地进行判断,这,就是我们科学探究需要具有的态度和方法。 3. 拓展:今天课上的内容我们就上到这里,但是探究并没有结束,课后给你们难度升级,如果两个连接点之间连了不只一个电路元件,比如灯泡加电池,检测结果会是如何,怎么和一个电路元件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