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报道(二)
发布时间: 2018/12/3 0:00:00 776次浏览 作者: jwc
9月10日上午第二节课,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赵秋蓉老师在六(1)班执教了组内公开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这课的教学,赵老师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最后,赵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给学生出示了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感受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赵老师精彩的课堂受到听课教师一致好评。
教学设计:
一、赏析《春望》,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背诵诗歌吗?都会背哪些诗人的诗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老师准备了一首诗送给大家。(课件出示《春望》师配乐朗诵。简介诗意。)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是啊,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
2.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就是杜甫,你了解他吗?(出示杜甫的画像)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杜甫的诗一贯是沉郁忧愁的,可以说在他的脸上很少看见笑容,可是有一天,一个特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于是倾泻而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生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已有经验,回顾“律诗”有关常识。
【设计意图:导入时,进行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尝试利用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走近作者心灵,把握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在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心情之喜悦,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喜欲狂”这一全诗的“眼睛”,来体会作者“生平难得的快乐”。】
二、想象画面,把握情感
1.读诗,得从文字当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读着这首诗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漫卷诗书喜欲狂)
2.学生默读,圈一圈,划一划,品一品,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1)泪流满面,初闻狂喜。
(出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交流:“闻”,听见;“涕泪”,眼泪。
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是“喜极而泣”。
小结:五味杂陈的眼泪里,饱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2)胡乱席卷,挥洒狂喜。
(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交流:“漫卷”,随意卷起。),透过一个“漫”字,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如果此时你是他的儿子你会怎样对爸爸说?如果此时你是他的女儿,你会拉着他的衣角说——?
小结:是啊,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喜欲狂”!
(3)放歌纵酒,释放狂喜。
(出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学生交流:“白日”,晴朗的日子;“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明媚的春天。
诗人此时已是51岁了,在古代51岁已经算是个老年人了。他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他怎么唱,怎么喝呢?生想象说话。
小结:平定安史之乱后,一个老年人如此的狂野地展现狂喜。
(4)“即”“便”之速,狂喜神游。
(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里,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诗人归心似箭?(“即、从、穿、下、向”)从剑外到洛阳真的那么容易吗?真的那么方便吗?(课件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诗人从四川三台出发经过巴峡,然后经过重庆沿长江而下经过巫峡,一路长途跋涉来到洞庭湖边,经过汉口北上到达襄阳。然后再到洛阳。这一条弯弯曲曲的诗人假想的路线告诉你什么?过这么一条线路那真是长途跋涉、甚至是风餐露宿啊。可是在诗人的想象中那仿佛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仿佛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结:在诗人的眼里,故乡、美景、洛阳就在眼前,心儿早早地飞回了故乡。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配乐)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杜甫,在《春望》一诗中面对繁花老泪纵横,在这里却欣喜欲狂。看似不同但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情怀,为国而悲,为民而喜,爱国爱民。(板书:忧国忧民)
2.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课件出示推荐诗篇)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设计意图:“安史之乱”带给唐朝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导致了这位爱国诗人笔下多写的是反映社会的凄凉现实和百姓的惨淡生活。课后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资源,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和浑郁顿错的诗风,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时,听到唐朝军队平定了叛乱。这个天大的喜讯时候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喜之情包含着杜甫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还有呢,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让学生相机学习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诗人为这样的时局感伤的见花落泪,听到鸟声都感到心惊肉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谈体会。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伤心的、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泪)。学生就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也流泪了,但这次流的是高兴的、激动的泪水。应该说此时的杜甫是悲喜交集。两首诗中都写了诗人流泪,一悲一喜,但无论是悲是喜都关情——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有民这条主线。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开。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3.学生朗诵古诗的情感不到位,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