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三)
发布时间: 2019/4/27 21:19:46 676次浏览 作者: 王心悦
一、活动主题
本学期,三年级备课组正常开展“主题先行,一课多磨”教研活动。本备课组雷娟老师和朱雨瑶老师分别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组内教研课后,全体备课组老师,针对这篇课文的课题解读、教学过程等进行研讨。
二、活动方案
1. 活动目标:对课题解读、教学过程等进行研讨
2. 活动时间:4月26日
3. 活动地点:三(8)教室
4. 参加对象及人数: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
5. 执教者(主讲人)及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三、研讨记录
1. 解读课题:首先赵芸老师提出,因为“龄”和“樟”是生字,所以课题教学要从生字读音开始,虽显平实,但很必要。接着,要引导学生解读词义,释放出课题中的三个信息元素:“宋庆龄”——人,一位伟大的女性;故居——地,曾经住过的地方;樟树——物,一种常绿乔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预测,解读“宋庆龄”、“故居”、“樟树”三者间的关系,凸显课题中“樟树”这个中心词的地位。这样为后文提到“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做了铺垫,也更便于学生理解。
2. 教学过程:接着姜玲老师和刘敏老师针对教学过程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她们认为,教学时可以紧紧围绕“舍不得”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明白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很喜欢这两棵樟树,从很自然的进入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教学时,继续围绕“舍不得”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最后再让学生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更加深入的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
接着邓玉秋老师和张立英老师提出,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后,让学生归纳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老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作纪念,宋庆龄和樟树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对宋庆龄的了解,来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孩子在接受文本,理解人物时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对人物的认识有了一个立体的概念。学到这,水到渠成,学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出作者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用意。学生还明白了“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备课组的其他老师也在其中进行了补充,在此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