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科学备课组活动报道(四)

发布时间: 2019/5/5 11:19:46 798次浏览 作者: 李菲

4月30日,科学备课组活动如期举行。

上午第二节课,邱绮晖老师在五(9)班执教《大脑》一课。邱老师精心准备实验器材,给学生准备了猪脑,学生热情高涨。动手之前先动脑,邱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研究大脑的哪个方面?随后,学生兴致高昂地实验与观察。从学生的汇报中发现,实验效果明显,学生不仅发现了大脑的颜色、气味,还发现了大脑的结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最后,邱老师将猪脑和人脑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猪脑与人脑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听课老师们畅所欲言。邱老师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同时,老师们建议,课堂中需要多关注细节。比如,出示的人脑图片,需要清晰,容易辨认。另外,老师们提倡,科学课堂要多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在认识人脑和猪脑后,比较人脑与猪脑的异同,思考人脑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人脑到底有什么功能等等。本次教研活动,科学组全体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多。


1.jpg


2.jpg


3.jpg


4.jpg


签到表

签到表.jpg


研讨记录

研讨记录.jpg


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脑》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邱绮晖

一、教材分析

《大脑》这一课是神经系统单元里的第1课,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大脑的形态和功能,认识到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从趣味性、适合性、探究性等几方面入手,将人体器官大脑作为研究对象。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通过观察、对比等活动全面了解大脑的大小、形态,第二部分通过游戏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了解大脑的功能;第三部分介绍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第四部分学习保护大脑的意义以及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充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充分的活动获得结论。

二、学情分析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这部分内容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对大脑已经有一些模糊的初步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提高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获取对大脑的初步认识。

三、设计理念

科学教学强调以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多样的材料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本节教学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体验空间。

四、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二)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五、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学难点: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六、实验器材准备: 1400的重物、核桃、豆腐、纸球) X 8组、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看谁反应快,大家一起来挑战!

请全班同学站立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老师说“向左转”,你们就 “向右转”。老师说“右手”,你们就举“左手”,我说“抬头“,你们就“低头”,我说“蹲下”,你们就“站好”我说“左眼”,你们就“指右眼”我说“右耳朵”,你们就“指左耳朵”,做错的同学将被淘汰,看谁反应又快又准。下面游戏开始。(同学们听口令“向后转、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左手、低头、右耳朵)

师:同学们刚才在做游戏动作时,是谁在指挥着你们呢?(大脑)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对大脑的有关认识。

3、提问:大脑在哪里呢?[A3] 大家摸摸看。

学生活动:双手摸大脑,并说说感受。

师:大脑看得见吗?(看不见)

大脑摸得着吗?(摸不着)

哪位英雄愿意为科学做一次贡献呢?

过渡:没有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图片、模型。

4、出示图片

介绍:脑在颅腔内,脑有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我们今天主要先来认识大脑。(出示课件)

(二)认识大脑

1、过渡:出示脑的图片,(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大脑的呢?

(重量、形状、大小、颜色、软硬程度等)

2、观察大脑图片, 小组观察讨论并填写记录单;

小组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通过类比活动认识大脑的形态、特征、质量、软硬程度等。

1)了解大脑的质量

师: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脑重大约1400,而大脑占80%,重不重啊!想不想感受一下呢?

学生体验活动:感受1400的重物,并说说感受。

总结:这一重量是根据成年人脑的重量来算的平均值,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爱因斯坦的脑重是1230,婴儿的平均脑重为390,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这么重的大脑有多大呢?

2)了解大脑的大小[A6]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伸出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学生活动:观察小组同学的拳头,并谈谈他们的发现。

(每个人的拳头都不一样大,但都差不多)

总结: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但由于同学间年龄差不多,所以大脑也差不多大,跟老师相比,拳头就相差很大,所以,大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变大,变重。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大脑长什么样的吗?

3)认识大脑的形状[A7] 。大脑的表面,凸凹不平,和核桃仁的表面相似。

教师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观察握紧的双拳,除了大小跟大脑差不多外,还有形状也像大脑。

总结:大脑上凹陷下去的部分叫“沟” ,突出隆起的部分叫“回”

学生活动:找手指头上的沟和回,进一步加深对沟和回的认识。

过渡:大脑的形状除了像握紧的双拳,其实更像核桃。

学生活动:观察脑和核桃的图片,体验脑的形状跟核桃差不多,有左右脑之分,同时表面还有很多凹凸不平。

学生活动:观察核桃,找找核桃上的沟和回,想一想,这些沟和回有什么作用?

思考:大脑上这么多的沟和回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讨论2个纸团的不同之处。同时引导学生寻找纸团上的沟和回,并比较两球沟和回的不同之处。(2个纸团的凹陷程度不同)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了解大脑的软硬程度:和豆腐差不多。

学生活动:利用豆腐体验大脑的软硬程度。

教师总结:大脑软软的,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

5)了解大脑的颜色:淡粉红色。

(三)、总结: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想一想:我们学校的孩子反应都很快,记忆力也很好,这是为什么呢?

课后思考:大脑有哪些功能呢?


《大脑》教学反思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邱绮晖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的第一课,大脑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神秘的。虽然我们都有一个大脑,可我们没有见过更没有研究过大脑。因此,教师要引领着学生热情探究,揭秘大脑,并实现多元化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摸五官和反口令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形态结构,我在课件图片的基础上准备了与大脑某些特征相似的具体实物来让学生比较认识。比如:学习脑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拳头模拟自己的大脑;认识大脑的形状以及脑的表面结构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核桃仁的样子;了解大脑的软硬时,让学生碰一碰豆腐……这样学生对大脑的认识就更具体了,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然后借助学生对大脑形态结构的了解,讲解大脑表面的沟回,并通过人脑与动物脑的沟回的对比,引出记忆力、创造力与大脑的密切的关系。并及时组织找不同和拼七巧板的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使知识巩固与智力运用有机结合,使科学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突出一个“趣”,强调了学生的获得体验,强调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最后,真心的感谢大家对我的指导与帮助,祝我们小学科学全体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