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报道(4)

发布时间: 2019/11/14 10:14:09 711次浏览 作者: 陈慧

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报道(4

115日下午第一、第二节课,我校数学教研组第次教研活动在圆梦楼stem教室按计划开展,本次活动是教研组本学期第次以课为载体展开研讨的活动。

活动中,冯卫星主任执教了研讨课《圆的认识、郭庆英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冯主任的课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学生经历了摸圆——借助物体画圆——圆规画圆等过程,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圆的特征及同圆中直径半径的关系,结构完整,环节清晰,衔接自然。冯主任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作了针对性的反思,也提出了一些困惑与大家交流郭庆英老师借助学具,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学会了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听完课后,每个备课组各派一名教师代表畅谈了各自的听课感受。

孙蕾老师:作为一名新老师,听完冯主任课后,我收获良多。冯主任的课上学生经历了找圆——摸圆——画圆的过程;学生在动手画圆中认识了半径、直径及同圆中直径半径的关系。郭老师的课上请了4位同学,自主展示部分值得我学习。

刘佳佳老师:冯主任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情景导入、教学细节、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都值得我学习。郭老师的课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假设的策略,接着进行例题的教学,最后进行了相应的巩固,环节完整。

王思骅:冯主任的课上有多次比较,如摸圆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和其它图形对比突出圆是曲线图形。拿同学们手中的圆和黑板上画的圆对比突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学习自然发生。郭老师的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展示的方法多样。准备题和例题的对比引出一个未知量、两个未知量。

汤燕波:冯主任的课先从生活中的情境抽象出圆,让学生用教具圆规故作技巧了一下,引出了画圆的三要素:定点、定长、旋转。教师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引出了圆规,这里我想能不能用你还知道可以用什么画圆,这样引出圆规更加自然一点呢。在判断中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很直观,对于半径的理解是否可以和定长结合起来理解呢?练习非常开放,和其它图形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认识。听了郭庆英老师的课,我在思考假设的策略怎样理解?和转化策略有什么本质区别。

吕梦婵:1.冯主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借助这些材料画圆,汇报时教师针对每一种情况都精心设计了小问题,如:用量角器、扇形画圆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画不成功,怎么画等。2.通过两次对折,2条直线交点自然引出圆心,这是孩子的自主发现。3.圆与其它图形结合,对难度适当的提升。

陈慧:1.冯主任上过好几次圆的认识,每次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之前设计了圆桌会议,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今天针对五年级上学期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融入了开放的练习。2.课上有很多的操作,每次操作前都有相应的核心问题,学生操作有序、交流有效。3.冯主任的课收放自如、行云流水,老师很幽默,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侃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

然后郭永宁主任对两节课作了相应的点评。

郭永宁老师:冯主任的课较之前揭示半径、直径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了大的改动,这次直接出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先说再证明,非常自然。汇报、展示环节可以再节省点时间,本节课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未体现到。

郭庆英老师的课有活动、有深度、有思维,学生训练有素。本节课学生自省的味道比较少了,本节课重在让学生体验、感悟假设策略的价值。建议对学生出现的方法要进行对比,找出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运用假设的策略,怎样进行假设。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思考与研讨并没有结束,每位老师会带着新的思考进一步研究,且行且思,为学生的发展与自我的提升继续努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郭庆英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的例1,练一练及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借助图示或学具,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假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目前你已经学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激活经验体会“假设”

1.自主探索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

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 自由读题,引导交流:题中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提醒自己或其他同学的?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个小杯容量  + 1个大杯容量   =  720毫升   (正好都倒满)                     

     1小杯容量=  大杯容量 你是怎么理解的?得出:3小杯容量=1大杯容量

 要求几个未知量?(板书:两个未知)

2)要求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借助图示或学具在小组内找到达成共识的一种解法,准备交流汇报

3)组织学生自主申报讲解解答过程

预设:①假设全倒入小杯。而1个大杯可以看作是3个小杯,也就是9个小杯的容量是720毫升,这样可以求出1个小杯的容量。引导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②假设全倒入大杯。而“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样6个小杯可以看作2个大杯,也就是3个大杯的容量是720管毫升,这样可以求出1个大杯的容量。

重点交流:①②两种解法中有何相同之处?(板书:假设)

③其它方法:如方程等。重点交流:方程解法中有没有假设?

总结并板书:①6+1×3       720毫升

            ②6÷3+1       720毫升

            解:设小杯容量为x毫升,则大杯容量为3x毫升,6x+3x=720

交流互动小结:你为什么会想到用假设的呢?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用的是“假设”的策略,由假设前两种不同的杯子(板书:两个未知)到之后同一种杯子(板书:一个未知),也就是通过假设把两种不同的量转化成相同的量。

三、回顾举例丰富“假设”

1.回顾刚才例1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交流1分钟后汇报)

2.师:其实在以往的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过假设的策略解决过许多问题。想一想,我们在哪些方面运用过假设的策略?

师: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会发现在生活中假设真的无处不在呀!下面让我们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假设的策略。

四、解决问题应用“假设”

 1. 完成练一练的题目: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读题,同桌先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假设的。

交流:这题你为什么不假设全部是买桌子?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3辆大货车和4辆小货车共运货30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小货车的2倍。两种货车的载重量各是多少吨?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进一步地学习假设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假设        

两个未知————一个未知————全知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材从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是让学生关注题目中应该注意的信息,并读懂信息,为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图示、假设以及方程解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安排了回顾反思环节,让学生体验感悟各种策略的内在联系,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附:活动照片

DFFDD3EF5674B2F82A3B8A0FC7DDBDF5.jpg

QQ图片20191114093028.jpg

QQ图片20191114093002.jpg

QQ图片20191114093016.jpg

QQ图片20191114092934.jpg

QQ图片20191114095945.jpg

 QQ图片201911140959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