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教学> 文章

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十一)

发布时间: 2022/11/26 18:28:30 414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守正创新 思共生

—南京市科学卓越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江宁实验小学开展研修活动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加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022年11月24日,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单道华、南京市教师发展学院方明中老师以及小学科学卓越班第四小组成员齐聚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开展研修活动,同时参与活动的还有江宁实验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首先安排两节教学研讨课,由江宁实验小学王子羊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食物的旅行》,周莹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弹力》,接着全体老师围绕两节研讨课展开研讨。

f2495ea5deb455500cf6df78ffceda9

王子羊老师执教《食物的旅行》,首先邀请每位学生品尝小馒头,说一说馒头可能经过了哪些器官,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前概念,并在黑板上贴上相应器官的图片板贴。接着,王子羊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食物的旅行图,标出每一个器官的名称。学生以黑板上器官的图片板贴为参照,减少了绘制上的错误,同时充分暴露了每一位学生的前概念。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最认同的食物旅行图,用磁贴贴在白板上,在班级进行汇报,并说清楚摆放的理由。学生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王子羊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黑板上的板贴模型进行比较、核对和修正,形成对各个器官名称和位置的正确认知,接着通过动图演示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从而形成对消化系统的整体认知。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层层递进,教师教态亲和,语言精炼,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重视培养学生搜集证据、推理论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6fcfb4b39497a51c03c5e625013d3f1

周莹老师执教第二节课《弹力》,从玩弹簧这一小游戏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的改变。接着,周莹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橡皮筋、尺子等多种材料,请学生实践并观察,对这些物体用力以后,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去掉力以后,又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对物体弹性的直观体验。活动后,周莹老师通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归纳各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这些物品在受到外力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此时自然出示弹性的概念。之后,周莹老师巧妙设计研究弹簧拉力与伸长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弹簧挂1、2、3、5个钩码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推测弹簧挂4个钩码后会拉伸多长,继而向学生提问“钩码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挂下去”,从而引出弹性限度的学习。最后,周莹老师出示弹力玩具的制作视频,又一次引发学生兴趣,将本节课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

b70df162747ba6750bb634a1abea991

两节课后,各位老师展开沙龙研讨。闫文倩老师充分肯定《食物的旅行》一课的教学设计,认为本课的框架和条理都非常清楚,重视学生的前概念。张婉宇老师也认为两节课都非常连贯,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食物的旅行》一课使用的自制教具能让孩子们把自己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同时也提出,本课可以带领学生使用简单的材料,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让平面的模型变立体。罗瑞敏老师也认为《食物的旅行》一课思路非常清晰,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本课,消化过程这个难讲解、难理解的问题,变得看得见和可体验。沙作伟老师认为,王子羊老师亲和力很强,总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而周莹老师对于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能及时指出来,基本功非常扎实。郝晓东老师提出,《弹力》这课中,周莹老师将难理解的弹力、弹性具象化,使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其实就是把生活中平时能感受到的弹性现象,集中在一起。夏全猛老师认为,《食物的旅行》这节课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关注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模型建构。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各个器官,他们的位置是怎样的,顺序是怎样的,完成完整的食物路线图。周老师的弹力。他这一节课首先体现出了科技创新的特色。而周莹老师的课非常有创意,在认识弹性概念的时候,使用封口的注射器,事实上是联系了孩子们在前面已经学过的压缩空气有弹性,巧妙联结了学生的前概念。

最后,单道华老师做总结评价。单道华老师首先肯定了两节课的进步,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两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一是要求各位教师基于现有的教材,带着新课标的视角,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食物的旅行》一课在新课标当中的学业要求是,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知道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学生需要描述器官的形状、大小、功能,可能还有各个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017版的教材内容缺少保护器官的方法,这意味着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在没有新教材出现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改造。《弹力》这一课也缺少了弹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的理解,课堂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去帮助学生理解弹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使学生能在理解弹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各类思维。二是把握科学概念的本质。从概念的角度来讲,一切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有大有小。如果没有相互作用,不会有弹力产生,所以压力的本质是弹力,支持力的本质也是弹力,老师在帮助孩子建立概念的时候,是不是把握了它的本质?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弹簧恢复原状,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它恢复原状。教师需要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科学概念,而不是那么机械。三是关注课堂细节,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胡克定律的实验,学生需要有一个假设,才有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学生已经知道拉力大,弹簧就伸长,这一点不需要再研究。孩子们还需要研究的是这种变化是不是均匀的。学生基于思考,有初步的假设之后,就会知道如何设计实验,这样一来,在课堂中进行定量研究才有意义。

本次活动,对强化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培养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相信各位科学教师会在本次研讨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加强实践研究,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增强对教学的掌控力,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附教学设计:

弹力

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周莹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具有弹性。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科学思维:

1、能够针对现象做出分析,概括出弹性的特点

2、能够通过比较对拉力的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做出概括和解释。

探究实践:

1、能从弹簧拉伸长是否与拉力大小有关的角度,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2、观察并描述弹簧在受到不同拉力发生的现象,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和整理信息,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1、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

2、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信息,具有基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物体的弹性与弹力。

难点:研究弹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橡皮筋、尺子、弹簧、海绵、注射器、钩码、底板、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生:是弹簧。

师:谁想上来玩玩它。

学生上台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大家看清楚了他是怎么玩的了吗?大家自己观察下。

师:他在玩的时候,弹簧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玩弹簧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了解学生对弹性认知的前概念,同时又为后续的弹性的概念建立做准备。

二、通过探究,建立弹性的概念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我们自己来动手试一试,看看,给这些物体用力以后,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去掉用的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在动手之前,大家来看看实验要求。

出示实验要求。

生动手实验并小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PPT出示看到的现象。

师:我想请大家看看,这些物体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回答:这些物体在受到外力后,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师:这些物体所具有的性质就叫做弹性。

【设计意图】通过玩一组物体,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物体受到外力后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又会恢复形状。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什么是物体的弹性,这样更有利于弹性概念的构建。

三、动手体验,理解弹力

师:大家看,这些是什么?谁想上来试试。

师:你在握握力器的时候,握力器有什么变化?松掉以后呢?

生回答。

师:当你给握力器施加外力,它的形状会改变,当你撤掉外力的时候,它恢复了它的形状。那么能够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者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师:谁来玩玩这个拉力器?

生上台,教师再次讲解弹力。

【设计意图】通过玩握力器和拉力器,来直观体会什么时候弹力,构建弹力是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者体积的力这一概念。

四、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师:我想找两个同学上来比比谁能把拉力器拉的更长?

生上台。

师:为什么他的拉力器拉伸的更长?是不是说拉力越大,拉力器拉伸的长度越长呢?拉力器不太好研究,我们就用弹簧代替,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我们该怎么研究呢?

生回答。

师:怎么解决拉力的大小问题,用什么来直观感受拉力的大小呢?引导出钩码。

师:该怎么观察呢?

生回答。教师指导每挂一次钩码,弹簧拉伸了多少,比较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长度会增加多少?

师出示实验要求。

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做实验。

生实验完成上交材料,并汇报实验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大家的汇报,我们得出每增加相同大小的力,弹簧就会拉伸相同的长度。

师:我们刚刚依次挂了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5个钩码,那挂4个钩码弹簧拉伸了多少呢?挂6个钩码呢?

生回答。

师:那么钩码是不是无限制的挂下去呢?我们来试试。

师继续加钩码,一直加到弹簧发生形变后,无法恢复过来。

师:弹簧的弹性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弹簧便不能恢复原状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引导,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弹簧随着拉力的增加,拉伸长度会有规律的变化。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讲述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教师相机归纳。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关于弹力的玩具,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弹力玩具呢?请大家观看视频。

播放视频。

师:回去后,可以按照视频上的要求自己动手做一个弹力玩具,当然也可以自己创作一个,要注意安全,做好有家长的陪同下完成。

【设计意图】小结是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的过程。最后留下的作业设计是想渗透STEM的思想,让学生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结合在一起,在家长的陪同下自己动手,设计制作。

食物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子羊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并能描述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科学思维:能利用绘图、拼图的方式建立消化系统模型;通过观察、讨论与观看视频不断修正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探究实践:能通过绘图、讨论、拼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通过体验、观看视频、拼图等方式,知道并能描述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顺序及功能。

责任态度:认识到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形成保护消化器官的意识;能通过交流形成统一的观点;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有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能够区分大肠、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馒头、白板、印有消化器官及其名称与功能的磁铁拼图、板贴、课件、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人体轮廓图、勾线笔、馒头、白板、印有消化器官及其名称与功能的磁铁拼图。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品尝小馒头。

  2. 待学生咽下后,教师提问:在刚刚的的过程中,馒头经过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 学生回答。(嘴巴(口腔)、咽喉(咽部)、气管(食道)、胃等)。教师相机贴出图片。

  4. 教师追问:小朋友们说的这些部分是人体的器官,那馒头接下来还会经过哪些器官呢?

  5. 学生回答。(大肠、小肠等)

  6. 讲述:美味的食物到底在人体内经历了怎样的旅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食物的旅行》。

(二)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顺序

1.教师提问:刚刚小朋友们说出了许多器官,那你能将它们画在人体轮廓图上,组成食物旅行的路线图吗?

2.教师介绍绘画要求。(1.器官的形状贴近真实。2.注意器官的顺序与连接。3.标明器官名称。)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绘制食物旅行的路线图,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介绍分享。

4.学生在展台下展示自己的路线图,着重介绍器官名称与顺序。

5.教师讲述:刚刚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食物旅行的路线图,如果我想知道到底哪个小朋友画的是正确的,应该怎么办

6.学生回答。(上网查资料、阅读相关书籍、解剖、射线照射等)

7.教师讲述:是啊!科学家可以解剖或使用射线照射获得科学知识,咱们小朋友们只能通过上网查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路线图。

8.教师提问:那老师这里有一副消化系统的结构图,请你看一看和你所画的有什么区别?

9.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并汇报。(这一次先关注器官的名称。)

10.教师讲述: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到底食物旅行经过每个器官的顺序是什么样的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11.教师播放食物旅行的箭头动图,学生仔细观察。

12.教师请学生来说一说食物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经过人体的消化器官的。

13.教师讲述:原来食物是先经过小肠,再经过大肠的,刚刚的争议终于有结论了。

14.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一份印有消化器官图形和名称的拼图磁铁,你能按照消化器官的顺序贴出来吗?

15.教师介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拼图活动。

16.学生举起白板,向全班介绍他们的作品。

17.教师讲述:他们拼的对吗?小朋友们都是这么拼的吗?那小朋友们可真厉害,记住了这么多消化器官!

(三)认识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

1.教师提问:那这些器官在消化过程中都有哪些作用呢?食物在每一站都经历了些什么呢?有谁知道?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3.讲述:每个器官在消化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有些功能,是我们小朋友们能够感受到的。比如,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一块小馒头,请你仔细咀嚼食物并吞咽然后告诉老师口腔和咽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什么功能?馒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学生通过品尝馒头来体验口腔和咽部的功能。

5.学生汇报他们的感受及馒头的变化。

6.师生小结:食物的旅行第一站是口腔,在这里,食物被牙齿磨碎,被舌头搅拌,唾液还可以打湿食物,让食物更容易被吞咽。第二站是咽部,你它可以把食物吞咽下去。

7.教师讲述:接下来食物旅行的过程我们可能感受不到了,不过没关系,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资料。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资料,接着每个小组会领取到一份印有器官功能的磁贴拼图,请你将它们贴在相应器官的周围,进一步完善你们的拼图,明白了吗?

8.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后,完善拼图。

9.教师请学生上台,结合磁贴拼图,介绍食物在每一个器官中的经历。(即消化器官的作用)

10.教师讲述:刚刚有同学说胃主要进行消化,还正确吗?原来胃部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搅拌,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与吸收,而大肠的主要功能则是生成粪便。

11.教师提问:那刚刚咱们的拼图中还出现了两位不速之客,它们是谁?又有什么功能呢?

12.学生回答。(肝脏:生成胆汁;胆囊:储存胆汁)

13.教师讲述:其实食物的旅行不仅要有消化道的帮助,还要有可以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来帮助,比如肝脏等器官。在它们的帮助下,食物从口腔到达了最后的肛门,这个过程叫做消化,而它们就是人体的消化器官。

(四)复习与铺垫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学生回顾今日所学。

3.教师提问:那食物旅行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我们倒立的话,食物还能完成它们的旅行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五、板书设计

d739211b3308c5ac8bb47540cff45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