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做思共生—南京市科学卓越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江宁实验小学开展研修活动
发布时间: 2022/11/26 18:57:10 704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守正创新 做思共生
—南京市科学卓越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江宁实验小学开展研修活动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加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022年11月24日,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单道华、南京市教师发展学院方明中老师以及小学科学卓越班第四小组成员齐聚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开展研修活动,同时参与活动的还有江宁实验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首先安排两节教学研讨课,由江宁实验小学王子羊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食物的旅行》,周莹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弹力》,接着全体老师围绕两节研讨课展开研讨。
王子羊老师执教《食物的旅行》,首先邀请每位学生品尝小馒头,说一说馒头可能经过了哪些器官,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前概念,并在黑板上贴上相应器官的图片板贴。接着,王子羊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食物的旅行图,标出每一个器官的名称。学生以黑板上器官的图片板贴为参照,减少了绘制上的错误,同时充分暴露了每一位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前概念。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最认同的食物旅行图,用磁贴贴在白板上,在班级进行汇报,并说清楚观点的理由。学生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王子羊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黑板上的板贴模型进行比较、核对和修正,形成对各个器官名称和位置的正确认知,接着通过动图演示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从而形成对消化系统的整体认知。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层层递进,教师教态亲和,语言精炼,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重视培养学生搜集证据、推理论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周莹老师执教第二节课《弹力》,从玩弹簧这一小游戏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受力后形状的改变。接着,周莹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橡皮筋、尺子等多种材料,请学生观察对这些物体用力以后,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去掉力以后,又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对物体弹性的直观体验。活动后,周莹老师通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归纳各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这些物品在受到外力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此时自然出示弹性的概念。之后,周莹老师巧妙设计研究弹簧拉力与伸长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在弹簧上挂1、2、3、5个钩码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推测弹簧上挂4个钩码会拉伸多长,因势向学生提问“钩码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挂下去?”从而引出弹性限度的学习。最后,周莹老师出示弹力玩具的制作视频,又一次引发学生兴趣,将本节课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
两节课后,各位老师展开沙龙研讨。闫文倩老师充分肯定《食物的旅行》一课的教学设计,认为本课的框架和条理都非常清楚,重视学生的前概念。张婉宇老师也认为两节课都非常连贯,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食物的旅行》一课使用的自制教具能让孩子们把自己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张婉宇老师同时也提出,本课还可以增加一个探究活动,即带领学生使用简单的材料,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让平面的模型变立体。罗瑞敏老师也认为《食物的旅行》一课思路非常清晰,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本课,消化过程这个难讲解、难理解的问题,变得看得见和可体验。沙作伟老师认为,王子羊老师亲和力很强,总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而周莹老师对于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能及时指出来,基本功非常扎实。郝晓东老师提出,《弹力》这课中,周莹老师将难理解的弹力、弹性具象化,使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其实就是把生活中平时能感受到的弹性现象,集中在一起。夏全猛老师认为,《食物的旅行》这节课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关注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模型建构。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各个器官的位置是怎样的、顺序是怎样的。夏全猛老师同时提出,周莹老师的《弹力》一课体现出了科技创新的特色,非常有创意,在认识弹性概念的时候,使用封口的注射器,事实上联系了孩子们在前面已经学过的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科学知识,巧妙联结了学生的前概念。
最后,单道华老师做总结评价。单道华老师首先肯定了两节课的进步,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两节课的评价和建议。一是基于现有的教材,带着新课标的视角。《食物的旅行》一课在新课标当中对应的学业要求是,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知道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因此学生在本课需要描述各个消化器官的形状、大小、功能,甚至是在人体中的位置。2017版的教材缺少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这意味着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在没有新教材出现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创新改造。《弹力》这一课缺少了弹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的理解,因此课堂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去帮助学生理解弹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使学生能在理解弹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各类思维。二是把握科学概念的本质。从概念的角度来讲,一切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有大有小。如果没有相互作用,不会有弹力产生,所以压力的本质是弹力,支持力的本质也是弹力,老师在帮助孩子建立概念的时候,是不是把握了它的本质?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弹簧恢复原状,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它恢复原状。教师需要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科学概念,而不是那么机械。三是关注课堂细节,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胡克定律的实验,学生需要有一个假设,才有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学生已经知道拉力大,弹簧就伸长,这一点不需要再研究。孩子们还需要研究的是这种变化是不是均匀的。学生明确了研究问题,基于思考,有初步的假设,就会知道如何设计实验,这样一来,在课堂中进行定量研究才有意义。
本次活动,对强化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培养、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相信各位科学教师会在本次研讨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加强实践研究,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增强对教学的掌控力,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