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七)
发布时间: 2023/4/19 9:22:33 408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基于科学论证的科学教学
——江宁实验小学开展科学组教学专项视导
为共同研究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论证式教学策略,促进江宁实验小学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江宁实验小学于2023年4月17日至18日,聚焦科学探究活动的思维历程,开展了主题为“基于科学论证的科学教学”的集体教研活动暨科学组专项视导活动。张牧文老师于4月17日上午开设研究课《拧螺丝的学问》,18日上午开展集体研讨和教学五认真检查,科学组全体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张牧文老师以有趣的活动引入,引导学生比较用手拧螺丝和用螺丝刀拧螺丝的用力情况,发现螺丝刀可以帮助我们省力。接着引导学生在拧螺丝活动中,观察螺丝刀的主要结构,以及各结构的运动方式,从刀把、刀杆的运动轨迹归纳出轮轴的抽象模型。接着,张老师出示四把尺寸不同的螺丝刀,向学生提问:哪一把最省力呢?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测。怎么才能知道猜测对不对呢?学生提出试一试。但是学生尝试后发现,对“哪一把最省力”大家的选择并不相同。因而感觉作为证据是不可靠的。之后,张老师出示轮轴装置,在介绍装置使用方法之后,请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思路,并进一步强调实验细节,带领学生收集证据、对证据进行解释,继而论证自己的观点。整节课体现了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论证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月18日,科学组在名师工作室开展集体研讨活动,围绕本节课各抒己见。李菲老师提出,本节课中,授课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论证的语式,提出观点、找出证据、解释证据和获得结论。学生在前半节课时,语言还较为随意,探究活动之后,已经能够自觉地使用论证的语言来表达和描述,并且越加自然,说明老师对学生语言逻辑的训练有成效。王子羊老师认为,本节课学生探究“在轮上用力,省力吗?”和“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吗?”,两个问题是递进的,但是证据可以从一张记录单上获得,记录单本身体现了思维结构。黄璐璐老师认为,学生通过分析本组的数据,对证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接着结合全班的数据,对证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有效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接着,科学组对本组老师开展了教学五认真的检查活动。各位老师备课详实,小栏目完整,骨干教师听课超过10节,学生的实验册及时批改,及时复批。
本次活动,从集体备课、听课、教学研讨、五认真检查等方面对科学组的教学常规进行了全方位的巡检,体现了科学组踏实的教学常规工作,推动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思维历程优化设计研究,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共识,提高了教研实效。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
《拧螺丝的学问》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张牧文
【核心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习内容: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内容要求:5~6年级 ②知道简单机械(杠杠、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业要求:知道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杠、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聚焦研究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由《撬重物的窍门》《拧螺丝的学问》《升旗的方法》《斜坡的启示》组成,四课均围绕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简单机械展开,聚焦探究其是否省力。其中,前三课涉及的杠杆、轮轴、滑轮都是杠杆原理的应用。故将《拧螺丝的学问》与《升旗的方法》放在《撬重物的窍门》之后学习,学生更容易认识轮轴与滑轮的本质。
教材上本课的活动框架分为四个部分:1.认识轮轴的结构,会分辨轮轴上的轮、轴;2.会做探究实验,发现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3.分析不同的轮轴类工具,了解为什么要在轴上或者轮上用力;4.阅读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在轮轴使用方面的许多发明创造。基于学情分析与论证推理的需要,我将以上四个部分做了一定整合与取舍。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和体验,认识轮轴的结构特征;通过探究实验,探索轮轴省力的原理。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论证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
探究实践
通过实践体验,发现轴相同时,施加在大轮、小轮上的不同作用效果。
态度责任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实事求是,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点】
认识轮轴的结构特征,通过探究知道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记录、比较,分析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激趣,隐含探究问题
出示螺丝和木板:谁能帮老师把这枚螺丝钉拧进木块?
(学生尝试,发现徒手拧不动,教师引导总结:徒手拧螺丝费力)
2.提问:可以使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拧螺丝?(螺丝刀)
(学生尝试,引导总结:使用螺丝刀更加省力)
谈话:看来,螺丝刀似乎有许多学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拧螺丝的学问》(板贴课题)
二、体验观察,通过螺丝刀的结构特征和运动方式,抽象出轮轴模型
1.小组活动: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材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首先观察螺丝刀的结构,它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构成,接着拧一拧,和小伙伴交流,并完整地描述:你是怎么成功拧进螺丝的。
2.小组活动、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总结并板贴:螺丝刀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刀把、刀杆。像刀把这样比较粗的,我们可以称为轮;像刀杆这样比较细的,我们可以称为轴。拧螺丝时,手握住刀把用力旋转,由于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轮转动时,轴也跟着转动,克服了来自螺丝钉的阻力。像这样的装置我们称为轮轴。
4.提问:你能比划出轮和轴各自的运动轨迹吗?
(教师小结并板贴:轮和轴的运动轨迹是两个大小不同的圈)
5.小结:我们将轮轴抽象为了简化模型。当螺丝刀转动时,它的截面有无数个这样的圈在转动。研究轮轴模型,可以帮我们更方便、更直观。
三、围绕“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展开科学论证,基于证据支持/质疑观点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一把刀螺丝刀获得了这么多信息,生活中只有这一种螺丝刀吗?
2.(PPT出示四种不同的螺丝刀)提问:这四把螺丝刀的轮和轴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把会更省力?
3.学生描述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完整、清楚。
4.提问: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怎么做才能知道?
邀请四位同学分别尝试,将自己认为最省力的螺丝刀举起来。其他同学发现,这四位同学的选择并不相同。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我们依靠感觉进行判断可靠吗?我们该怎样进一步寻找证据?
出示轮轴装置,讲解装置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提问:使用这样一个装置,你要如何验证我们的假设?
9.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补充细节。
10.播放实验步骤视频,定格在一组实验数据上。提问:这样的数据能不能支持/反驳你的假设?你能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吗?(出示论证程序)
11.学生尝试使用论证语言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引导。
(追问:之前,同学们提到,使用螺丝刀会更加省力,你能从数据中寻找证据吗?)
12.提问:只做一组数据,你真的相信了吗?
(引导学生提出: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
13.(PPT展示)要求:每个小组记录三条数据,将记录单贴在大板贴上。
14.小组活动、记录、张贴板贴。
15.学生汇报(先请几位学生汇报本组的发现,然后请学生对所有数据进行完整的概括)。
16.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这么多的数据,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四、拓展研究:解释生活中的轮轴装置
提问:你能通过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改造螺丝刀,使它更省力吗?
2.(PPT出示图片)介绍工程师们改造螺丝刀的例子。
3.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拧螺丝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