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美启新程 躬身实践促成长
发布时间: 2025/5/6 13:35:10 25次浏览 作者: 徐芬
以劳育美启新程 躬身实践促成长
——江宁区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主题教研活动
春风化雨润新苗,劳动育人正当时。为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进一步推动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发展,2025年4月29日,江宁区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主题教研活动在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顺利进行。此次活动聚焦劳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劳动教学水平,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探索新路径、注入新活力。江宁区教研室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教研员王诚成老师,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王宁校长、陈勇副校长以及江宁区各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骨干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第一节课由江宁实验小学刘宇珺老师执教《剪纸团花》。课堂以春节成为“世界非遗”为切入点,学生们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开启探索之旅。刘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团花,在交流分享中学生掌握团花的特点、制作材料及步骤,同时认识四折法和剪纸纹样基本形。随后,刘老师鼓励学生尝试做一朵团花,在动手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团花,学生精心设计、认真剪纸,成功完成了许多精美作品。在课堂的最后,刘老师展示小组作品,学生依据标准进行打分投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评价能力。课后,学生们计划用团花装饰教室、赠送亲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第二节课由江宁实验小学冯洁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编织网袋》。课程起始,冯老师展示网袋并提问其生活用途,以熟悉的物品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课程主题,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在劳动探究环节,冯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网袋结构,思考制作所需工具材料,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学生小组讨论编织步骤,主动探索编织知识。明确关键步骤为打结后,通过学生演示、集体学习双层单结,加深学生对技巧的掌握。在劳动体验阶段,冯老师安排同桌合作制作网袋,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拓展延伸部分,冯老师通过提问豆包,实现了AI与课堂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节课由淳化中心小学的杨洋老师执教《编织网袋》。课堂伊始,杨老师以传统文化导入,为课程营造文化氛围,且在结尾处再次呼应文化内容,使课程结构完整统一。在探究任务与编织学习中,杨老师先引导学生对比生活中出现的不同网袋,发现网袋的特征,接着通过实物的直观展示,介绍网袋的组成部分。然后拆分编织步骤,进行双层单结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编织技艺。在实践体验环节中,杨老师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两两合作制作蛋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课堂的最后,杨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议与作品分享,并启发学生依据评价意见对作品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成果质量。
三节课结束后由江宁实验小学的徐芬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讲座《动手+动脑:解锁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密码》。徐老师认为,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劳动核心素养,需要遵循科学系统的实施路径。首先要明确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这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其次分学段确定课程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核心,通过任务群的形式构建内容结构。最后搭建“三位一体”劳动实践平台,借助学校、家庭、社会开展各类活动。
活动最后,江宁区教研室劳动与综合实践教研员王诚成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王老师强调劳动教育需突破单节课割裂教学的局限,以全局观和项目式思维为导向,将劳动项目设计与技术技巧培养相结合,融入文化传承和工程思维,注重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与核心素养。王老师还指出劳动教师应该通过整体性、实践性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优化改进的过程中,自然达成劳动习惯养成、文化认知提升和创新思维发展的目标,推动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修行,劳动则是这条路上最生动的实践。本次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教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它不仅是一次经验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更是劳动教育理念的深耕与实践路径的探索。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活动形式,让劳动与综合实践课程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启迪智慧的重要载体,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索中收获,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撰稿:刘宇珺、冯洁
校对:徐芬
审核: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