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学科组活动报道六:秦老师公开课有感教研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 2017/5/11 0:00:00 2147次浏览 作者: jwc
为不断努力提高品德学科学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我们品德学科组的老师们于5月5日下午两节课后,在四年级书吧进行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大家针对秦晋芳老师执教的《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许老师发言:秦老师老师在导入教学时设计了精彩的情境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深深地吸引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谢老师发言:教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而视频,展示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我国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课堂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大家熟知的民风民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易老师发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学习活动。教师的语言亲切简练,板书合理,重点突出。 赵老师发言: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当中,在合作中交流互动,共同探究问题,教师抓住带变形的传统吉尔展开活动,渗透文化内涵,并适当的拓展延伸。 大家最后补充本课的不足之处:小组讨论的时间过长,有的环节老师说的比较多,影响了学生的自主表达。 本节公开课讨论交流结束后,大家对关于品德学科课程的“教”与“学”,大家纷纷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总结。 就《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学生需要在现实生活的亲历中,汲取、积累、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因此,本课程一方面摒弃把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目标或核心目标的建构模式;另一方面又重视知识技能的价值,并将其作为目标结构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往的课程教学,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观念的总结,知识的再认、再现,而将“过程与方法”拒之于目标框架之外,这不能不说是目标建构中的一种缺失,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标没有体现,但与其它学科的要求应是一致的,事实上,学习结果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具有对应关系。如果将课程负载的知识网络比做“肌体”,而课程教学所经历的过程及其所采用的方法,则是课程的“灵魂”,过程方法同知识结论相比,前者比后者更重要, 我们强调“方法”,是因为“点石成金”的指头,比大块大块的金子更重要。由此不难看出,“过程与方法”的价值就在于能让学生从适应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