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小学科学思维与创新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举行
发布时间: 2020/12/23 11:59:24 522次浏览 作者: 王子羊
2020年江苏省小学科学思维与创新教学研讨会
在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举行
2020年12月17-18日,江苏省小学科学思维与创新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协办,江宁区教学研究室、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承办。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郝京华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红霞教授,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科学教研员卢新祈老师,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杨健老师,无锡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季荣臻老师,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陈有志老师,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李红老师,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老师,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刘志春校长等。此外,还有省内各市科学教师前来观摩研讨,共计200余人。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科学思维与创新”,关注训练学生科学思维,进而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第一天活动安排了五节科学课、三位专家点评和两位专家报告,第二天活动安排了三节科学课、两位专家点评、一位专家报告和大会总结。
第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是由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张骏老师带来的《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张骏老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因素。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张骏老师出示了上浮、下沉和悬浮三种状态的小球。通过制作悬浮球的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同体积不同质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最后,张骏老师利用精心制作的材料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中寻找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奥秘,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结论。
第一天上午第二节课是由连云港师专附属第一小学张秀杰老师带来的《电磁铁》。张老师通过有趣的“眼疾手快”装置引发学生对电磁铁的探究热情。接着,他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追问来考量学生对控制变量实验中因果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动手以前先动脑。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张老师做到了手脑合融处,做思共生时。
第一天上午第三节课是由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吴京钧老师带来的《庞大的“家族”》。吴老师先通过昆虫标本激发动机,调取学生关于昆虫的前概念,聚焦昆虫脚、触角、身体等形态特征,明确对昆虫的观察目标。接着,学生在通过对昆虫脚的个数、是否有触角、身体形态的观察、比较、归纳过程中,自己初步总结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最终,在全班的交流与思辨中,学生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后,郝京华教授对上午三节课进行了深度点评。郝教授结合三节课中的学生思维发展谈了谈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她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为科学教师梳理了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的区别。同时,郝教授还聚焦探究中抛出问题与搭建脚手架的技巧,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一天下午第一节课是由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湖路小学朱阿娜老师带来的《找重心》。朱老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探究条状物体重心与重量之间的关系时,她利用铅笔、笔套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通过不断改变铅笔两端的重量,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重心”和“重量”之间初步建立起联系。当学生初步理解了“条状物品”的重心和重量之间的关系后,朱老师又将学生引向“片状物品”,利用长方形、圆形等形状规则的物品,引导学生寻找重心位置。学生在这个拓展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形状规则的物品的中心和重心的关系”。
第一天下午第二节课是由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王子羊老师带来的《磁铁的两极》。王老师通过“赶小猪”的趣味游戏启动课堂,学生在游戏中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从而聚焦探究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不同。在学生探究发现磁极之后,王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磁极的不同点。学生在经历悬挂磁铁的探究活动之后,通过分析全班数据,发现磁铁的北极与南极。接着,王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利用条形磁铁探究出规律后,迁移、思考、探究不同形状磁铁的磁极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在问题环扣的驱动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寻找到可靠性、逻辑性、系统性的证据链条,使得探究深化与思维内化。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陈有志老师对下午的两节科学课进行了精彩点评。他紧扣发展学生思维的主题,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脉络,剖析了两节科学课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并对部分教学环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接着,无锡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季荣臻老师也对两节课进行了全方位的点评。他鼓励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设置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探究问题与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思、辩、做中寻找科学的本质。
点评结束之后,首先由张红霞教授带来了讲座《科学思维的特点与科学教学》。张教授的讲座从什么叫科学思维、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思维、环境与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张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结合前人研究、现代进展、身边趣事、课堂案例等各种素材为参会老师娓娓道来科学思维与教学的本质。
紧接着,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活动—思维”双螺旋结构 探究教学样式的实践探索》。刘老师讲到:小学科学“活动—思维”双螺旋结构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构建一种探究活动和科学思维关联共生、螺旋发展的做中学、学中思的科学课堂,旨在引领学生在优化的探究活动中进行深度的科学思考,学会 “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的方法,体味到科学探究本质,真正提高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活动—思维”双螺旋结构探究教学,“活动”作为贯穿于课堂始终的一条螺旋,是明线;“思维”作为另一条贯穿于课堂始终的螺旋,是暗线。一明一暗两条螺旋通过“问题环扣”和“证据链条”贯连着,使之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活动第一天晚上7点,2020年江苏省小学科学思维与创新教学研讨会(南京·江宁)进入到《东山夜话》学术沙龙环节。虽然白天的活动很紧凑,大家应该都很累,但是夜话现场,一百多人的会议厅坐得满满当当。冯毅、潘璐、应从祥、李菲等十多名专家与教师围绕科学思维主题,从在科学探究中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在准确提问中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在教学困顿处着力、如何驱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引擎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大家坐在一起自由地交流心得,谈谈各自的体会,把一些小小的实践进展,用短短的时间与同行共享。研究与共享,是彼此专业进步的根源。
12月18日,2020年江苏省小学科学思维与创新教学研讨会进入到第二日的活动。虽然经历了第一天近11个小时的深度教研(含东山夜话),但参会教师们仍然热情不减,早早便坐满了会场。
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是由太仓市港城小学俞芳芳老师带来的《放大镜》。俞老师首先利用寻找具有放大功能的宝石任务导入,揭示本课的探究主题:探寻放大镜的秘密。接着,学生通过观察、概括不同具有放大功能物品的共同点,发现放大镜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外形特点。之后,俞老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不同的方法去改造身边的物体,让它们都具备放大镜的功能。同时,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反推出“缩小镜”的外形特点。俞老师还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DIY放大镜,让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而是能真真切切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天上午第二节课是由南京市钓鱼台小学成金燕老师带来的《蜡烛的变化》。首先,成老师让学生先制作并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记录蜡烛的变化并交流。接着,她让学生围绕蜡烛质量的减少推测其原因,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之后,学生通过回顾蜡烛制作、点燃的过程,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从而发现蜡烛的变化分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类。最后,学生根据前面的发现,判断生活中一些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变化类别,从而对物质的不同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两节有趣的科学课之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杨健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深度报告:《为思维而教——回到科学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杨老师首先与大家思考了一系列问题:科学思维方法是什么?思维居于科学课堂活动的核心了吗?科学思维发生了吗?发展了吗?接着,他为大家梳理了科学课的学科逻辑与儿童的认知逻辑,提倡教师关注教学结构化的六个方面、读到教材的背后去、蹲到儿童的身边去,让思维真正发生。最后,杨老师结合近几年南京市开展的“为思维而教”系列教研活动的主题与成果,例举了教师应该做到和能够做到的教学策略。在杨老师幽默风趣的表达与干货满满的案例中,参会教师对“为思维而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相信这将对他们的探究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颇有帮助。
第二天下午,来自南京市百家湖小学的夏全猛老师为大家带来研讨课《弹力》。夏老师首先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聚焦物体的弹性。接着,学生通过动手、观察、记录寻找具有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从而逐步建构弹性概念。随后,夏老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对不同弹簧的实验与数据分析,发现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规律,从而让学生的探究具有可靠性、系统化、逻辑性。最后,学生通过分享与视频认识到了生活中人类对弹性的利用,体会到了弹性的重要性。
随后,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李红老师对本日三节科学课进行了点评。她用十二个字概括了这三节课的特点:情景调动,问题驱动,平台驱动,并结合课例展开了点评。李老师表示:两天8节课均以生为本,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课堂形态更丰富,学生思维更活跃。最后她提出两点思考: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提出学生有兴趣的探究问题?二、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科学课堂教给学生的应该是科学思维,科学素养,行为教养等,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镇江市小学科学教研员高燕老师对《弹力》一课进行了深度点评。她首先关注到《运动与力》这一单元,在不同教材中,不约而同放在了四五年级。四五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渐增强,面对的问题更多是为什么和怎么办。任何学科就其知识,都可分为表层知识和深层意义。表层知识是明线,深层意义是暗线,明线服务于暗线。她认为夏老师的课从具体事例入手,概括出一般特征,再回到具体事例。通过一个个操作性强的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夏老师的课围绕核心知识设计活动,学生历经思考和实践,逐渐明白弹力和弹性,建构科学知识。
最后,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科学教研员卢新祈老师进行了大会总结。卢老师首先高度肯定了本次教学研讨会的质量与组织,点出了本次活动的意图与影响。接着,他为大家梳理了科学的本质、科学素养的构成、科学学习的三层含义及儿童世界里的科学,鼓励教师通过思维来赋予科学新的意义,让儿童的科学学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架起儿童和科学之间的桥梁。他还提倡教师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要在树梢末节的问题上大动干戈,希望各位小学科学教师与学生能够走科学之路,赏科学之美,悟科学之道。
本次江苏省小学科学思维与创新教学研讨会,八位教师为思维而教,各显“神通”;多为专家的讲座与点评紧扣思维,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东山夜话更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思维碰撞与专业进步的平台。相信这次活动定能为各位教师提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为孩子们带去严谨高效的科学课堂。我们也期待:思维型课堂能够培养出更多能思考、会创新的未来国之栋梁。
2020年江苏省小学科学思维与创新教学研讨会由南京市电化教育馆负责全程直播,活动视频将第一时间发布在“南京教育直播”平台上,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