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活动报道(5)
发布时间: 2022/12/1 15:07:51 585次浏览 作者: 陈慧
数学教研组活动报道(5)
——小学数学“四自”生态课堂专题研讨
2022年11月24日上午,江宁区小学数学“四自”生态课堂专题研讨活动在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金箔路校区如期举行,江宁区教研室副主任戴厚祥、数学教研员周善伟参与了本次活动。因疫情防控需要,在郭主任的带领下,上元大街校区1—3年级数学老师齐聚小二楼会议室在线观摩学习。
活动分为课堂教学、活动点评两个板块,首先呈现的是四节研究课。
第一节由青年教师孙秋执教二年级的《线段的初步认识》,课堂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非常自然。从毛线入手,通过对比弯曲、拉直后毛线的画法,抽象出线段的样子,让学生给线段加两端的手,从而让“端点”这个概念实现自然生长。在辨析完线段以后,剩下的三个线段自然地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那这个三角形行成的平面图形的端点到哪去了呢?“隐藏”起来了,这样学习就很自然地发生了,体现了“四自”生态课堂的特点。在创造线段时,通过自由折一折,让学生对线段的特点进一步加深认识,进一步对比线段长短,激发学生认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第二节由青年教师孙悦执教三年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认识,主要是从“边”和“角”的角度去认识的。首先,孙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摸”,在“摸”的过程中关注到角和直直的边。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习过程的发生也是很自然的。然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历了“提出猜想——自主验证猜想”的过程,包括数学思想,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四自”生态课堂当中的“自由交往”和“自主探究”。孙老师的课活动较为丰富,包含了“拼、画、围”,通过多样的活动深化认识并建构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辩证关系,这恰恰就是我们“四自”生态课程当中的“自省”。
第三节课由青年教师徐芬执教三年级的《间隔排列》,这节课属于探索规律的课,徐老师语言亲和,对教材的解读非常深,很好地提现了课标的精神。徐老师从观察情境图中的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入手,让学生自主发展他们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徐老师在活动中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研究中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小组研究自由交往,学生积极地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并且经过对规律的自省感悟完善规律,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四节课由青年教师张碧琳执教二年级的《观察物体》,这节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张老师课堂驾驭力强,从把握观察关键特征入手到规范观察的方法,再到不同视角的观察体验,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自然流畅。在学习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出发,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提取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数学的生活素材,自然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积累了观察的经验,不仅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而且通过一些操作有效地突破了从左面观察和从右面观察有不同的一些难点,与我们“四自”生态课堂得到了很好的呼应。最后通过“观察飞机模型”和“根据画像找嫌疑人”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关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整个过程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最后,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周善伟老师对活动进行深刻点评和总结。周老师认为这四节课正符合了我们“四自”生态课堂的内容,学生在过程当中不仅对所学内容学得“自然”、“自由”、“自主”,还对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自省”。这种过程,除了是对之前认识不足的一种自省过程,也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再认识的过程。周老师还肯定了实小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十分深刻,并建议老师能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一些创新和研究。除此之外,周老师指出,老师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新知识。周老师的指导让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给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撰写:朱颖
校对:陈慧
审核:郭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