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十二)
发布时间: 2023/6/13 17:47:46 534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以赛促研,以赛促教
为切实提高教师素质,为南京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磨课、备课,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江宁实验小学科学组于2023年6月12日上午,聚焦科学探究活动的思维历程,开展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张牧文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江宁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老师莅临指导。
张牧文老师首先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风”的前概念。风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风,从而为后面通过用手感受、观察小风扇以及观察烟雾判断风的路线和方向做铺垫。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风,归纳不同方法的相同点,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流动起来就能形成风。但是,学生对嘴巴吹出的风、手扇出的风是熟悉的,知道这些生活中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对自然风的原因却是不熟悉的。通过追问“自然界中的风是我们吹出来的吗?是我们扇出来的吗?”让学生聚焦到自然风的形成原因上,思考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动力问题。风箱中的蜡烛点燃后,风的形成原理与自然界相同。用黑暗的风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不用吹、扇的方法也能形成风,聚焦在点燃的蜡烛上。在实验前要求学生思考判断有无风和风的路径、方向的方法,动手前先动脑,明确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目的。实验中分不点燃蜡烛和点燃蜡烛两种条件,引导学生对比得出,确实是蜡烛的火焰使空气流动了起来。学生通过用手感受,判断冷热;用一束小纸条判断风向;通过观察小风扇,观察是否有风,用多样的证据支持学生画出空气的流动路线和方向。接着,使用有程序的语言进行汇报,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发现和结论,使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清晰。烟雾化无形为有形。学生通过观察烟雾的流动,验证之前的猜想,纠正之前画的路线图。同时,烟雾飘动的一路上空气都在流动,因此这一路上都形成了风。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本次活动,基于“以赛促研 以赛促教”的主题,聚焦思维训练,在校本教研中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思维历程优化设计研究,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引领教师深入研究课堂,进一步深化共识,提高了教研实效。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张牧文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内容要求:3~4年级 ⑤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科学思维
借助不点燃蜡烛和点燃蜡烛后获得的证据,论证蜡烛点燃后风箱中产生了风;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概括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分析模拟图,从实验现象和结论类比推想风的成因。
探究实践
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实验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在与同伴交流、论证的过程中,发现冷热空气运动的规律,尝试解释风形成的原因。
态度责任
大胆表达,能够有依据地提出观点、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实事求是,乐于探究有关风的自然现象。
跨学科概念
物质与能量 系统与模型 稳定与变化 结构与功能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风,发现空气流动起来就能形成风,思考:自然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1.(播放视频)旁白:同学们,大自然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柳条见它欣喜地摆动;蒲公英遇见它翩翩起舞,五星红旗因它飘扬招展,炊烟呐,也与它一起袅袅而动。它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风?
2.谈话:看来,风虽然看不见,但是它可以让一些物体动起来(重音),我们就发现它了!(出示小风扇)咦?那你能制造风(重音),让老师的小风扇转起来吗?
3.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制造风?吹怎么就能制造风?谁有不同的方法制造风?扇怎么也能制造风?
4.谈话:同学们刚才用嘴吹、用手扇(出示自然风的图片)那自然界中的风呢?是我们吹出来的吗?是我们扇出来的吗?是怎么形成的?
5.谈话:同学们有不一样的观点。自然界中的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重音),想不想研究一下?那就和老师一起找找线索。
二、借助风箱做探究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发现蜡烛点燃后,风箱中产生了风
1.谈话:老师有一个神奇的装置,能自己(重音)制造风,想看吗?(出示黑色纸包裹的风箱),有风吗?怎么知道的?老师没有吹也没有扇哦,怎么会有风呢?
2.学生猜想并回答。
3.谈话:想不想打开看一看?。一只点燃的蜡烛!咦!不点燃蜡烛(重音)会有风吗?你想不想也试一试?老师是有要求的哦!待会请你
(1)不点燃蜡烛,观察有没有风,找一找理由,和小伙伴说一说
(2)点燃蜡烛,再观察有没有风,找一找理由,和小伙伴说一说
4.谈话:不过,实验开始前,请你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装置中有没有风产生呢?教师适时补充和演示。最后,观察结束的小组迅速吹灭蜡烛,收拾材料,准备汇报,我们看哪一个小组做实验又快又好!
5.谈话:那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两个要求开始实验吧!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组长收拾材料,学生汇报
(1)不点燃蜡烛。有风吗?你的理由是?
(2)点燃蜡烛,有风吗?你的理由是?
8.谈话:同学们从各种现象判断有风,看来点燃蜡烛的确是有风哦!有风说明空气确实在流动,那空气到底是怎么流动的呢?你能不能根据刚才收集到的证据,将装置中空气流动的路线和方向画出来。
9.学生绘画空气流动的路线图,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0.学生汇报,教师请其他同学补充或质疑。
11.谈话:看来同学们都感受到了风,但是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出现了不一样的观点。哪一种想法是正确的呢?如果我们能看到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就好了。你有办法吗?
12.学生思考汇报。
三、借助烟雾让空气流动显形,纠正本组的空气流动图
1. 谈话:老师有一根香,点燃以后产生白烟,空气怎样流动,白烟就怎样飘动,你们看!(演示点燃香的方法,吹一下,烟流动)通过观察白烟飘动的路线和方向,我们能看见空气流动的路线和方向。现在,你有办法帮助我们看到装置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吗?
2.谈话:那我们就这样来试一试吧。(播放点燃和安置香的视频)将香点燃,放置在红色线框内。
(1)不点燃蜡烛,观察烟是怎样飘动的。
(2)点燃蜡烛,再次观察烟是怎样飘动的。
思考:装置中的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用红笔修正。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现在你能判断,装置中的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5.小组讨论,汇报。
6.教师引导小结:原来空气会从这儿向上流动,我们在出口感受到热的空气,冷的空气又从这里进入补充,空气流动的整条线路上都有风。
7.提问:咦?蜡烛不点燃,空气不流动;蜡烛点燃以后,空气会沿着这样的路径流动,你认为是什么造成的?蜡烛点燃产生了热量,空气产生了冷热的区别。有的同学认为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真得像你们想的那样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四、做冷热空气对流实验,验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借助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模型图,由装置中的风迁移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其用法。
2.演示实验:将隔板抽开,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3.小结:热空气确实会上升,同时冷空气会下降。
4.谈话:请你来解释,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装置里的空气就可以这样流动?
5.学生思考并汇报。
6.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了热空气,热空气上升,旁边的冷空气下降,从而让空气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7.谈话:现在我们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引起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那大自然中呢?也有这样一只“大蜡烛”在加热空气吗?这是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模型图,请你找一找是什么使空气变热的,说一说热空气和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5.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风的成因。课后,你可以围绕风,提出更多的问题,做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