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教学> 文章

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四)

发布时间: 2023/10/22 11:29:32 722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加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023年10月19日,江宁实验小学成功承办教育部“国培计划”科学类课程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活动。活动邀请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徐杰、东南大学教授柏毅、江宁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莅临指导,科学组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image.png

问题串导引实践进阶。李菲老师执教第一节课《空气有质量吗》。本节课以进阶的活动设计牵引有质量的证据链条,通过有趣的真实情境提出挑战性的大问题“空气有质量吗?”,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设计多种方案,获得多样化的证据验证猜想,经历完整的探究实践过程。整节课层层递进,逐步渗透,以“活动-思维”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突破课堂重难点。李菲老师在整节课始终关注学生探究实践的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科学论证的过程,帮助学生体悟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adb92acaeab155c93431a41b4b93e91 6c019336bd05b7c9d9f94697161cebb

 证据链推进概念建构。王子羊老师执教《认识固体》。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探究固体性质等活动,引导学生用多个感官和多种方法收集证据,认识并描述一个具体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王子羊老师顺应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欲望强的心理特点,创设动手探究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促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对“固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869568fe5b7ba33012ac21dfefe2839 0652151f607880a6a7d09e006f9cd12

情境场引发思维爆点。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杰老师执教第三节课《玩陀螺》。徐杰老师以“玩陀螺”的趣味情境导入,通过挑战性的问题“陀螺怎么玩更好玩?”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光的分离与混合的奥秘。孩子们在老师耐心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实验,将科学、技术、工程、美术等学科融合,高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将认知、合作、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

84ba3e116ae893e75c6686248a3788e 637ddccfb65f7322459c13ecc8769c9

下午徐杰老师以“跨学科概念在物质科学领域中的运用”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以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开始,详细解读了物质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的变化点。针对教师们常见的易混淆概念“多学科与跨学科”进行了比较。并观察、描述、比较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深度解读了国际上不同科学教材的特色,及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方向与变革。讲座内容的展开深入浅出、贴近教学。

94c445789f69a4db7cdfb7257a216d6

之后,张骏老师以《我和我的团队——科学课堂研究探索之路》为题,结合课堂教学案例生动地为大家介绍了“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张骏老师从“双螺旋结构”课堂的科学演替与迭代出发,介绍了“双螺旋结构”课堂理论的演替变化,阐述了“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团队的核心理论变革过程。接着,张骏老师结合课例阐述了“双螺旋结构”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实践的形式化、科学学习的单一化、科学思维方法的浅表化,阐述了“双螺旋结构”课堂的育人价值与导向,简述了团队围绕“双螺旋结构”课堂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的主要探索,为现场老师带去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科学盛宴。

a1bb89e2cb35f4147dafa9ad548e2db

东南大学柏毅教授作总结性发言。柏毅教授肯定了本次活动的高规格、高质量、高收获,精彩演绎的课堂为孩子播下了好奇的种子、科学的种子和理想的种子;干活满满的讲座和分享为在场的国培班学员和科学教师打开了科学教学探索之路,为教育教学开辟了新思路,让科学教学更有意义!

image.png

本次活动,对强化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培养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相信各位科学教师会在本次研讨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加强实践研究,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增强对教学的掌控力,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王子羊

【核心概念】

物体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习内容:3~4年级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内容要求:3~4年级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材分析】

     本课取材自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固体和液体》单元。本单元由四课构成,分别是:《认识固体》、《认识液体》、《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把盐放到水里》。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固体”与“液体”这两个词并不陌生,甚至能对生活中的大多数固体与液体进行正确地分类。但是,他们对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还不太清楚。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生观察物体的各种特征,但是他们还不太会归纳固体或液体的共同特征。需要教师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能够辨别固体与液体。

科学思维:基于证据与逻辑,分析、比较、归纳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

探究实践:能利用合适的感官或工具,通过正确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各种特征,为归纳提供证据;对证据进行合适的处理,归纳出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

态度责任:乐于从科学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的特征,乐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勇于质疑其他人的观点,互相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基于证据与逻辑,分析、比较、归纳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木块、水、塑料培养皿、电子天平等

学生材料:铁块、玻璃球、塑料球、牛奶、食用油、白醋、塑料培养皿、电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借助猜物游戏,引出固体与液体

1. 教师出示装有两种物体的杯子,提问:在不打开杯子的情况下,有哪些方法可以感受杯子里的物体?

2. 学生分享想法。

3. 教师请学生观察:听一听杯子摇晃的声音,判断杯子里装着什么样的物体?

4. 学生分享自己的判断并说出依据。

5. 出示课题:《认识固体与液体》。

设计意图:

(二)初步观察,尝试对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进行正确的分类

1.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物体,提问:你将以下八种物体分类成固体与液体吗?思考:你将它们分为固体与液体的依据是什么?

2. 学生独立思考,分享分类结果及依据。

3. 教师让学生关注:固体有共同特征,液体也有共同特征,这才是它们的分类依据。

设计意图:

(三)进一步观察,初步归纳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

1. 教师提问:既然我们需要找到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那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它们的特征呢?

2. 学生回答: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形状、质量等方面的特征。

3. 教师追问观察物体这些特征的方法,可以结合木块、水进行演示。

4. 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及学习单。

5. 学生分小组实验,先安静地独立观察,完成个人学习单。

6.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学习单。

7. 学生上台汇报展示不同物体的特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8. 教师出示板书,提问:同学们请看这些特征,你能来说一说固体或液体的共同特征吗?

9. 学生发现:液体的形状可以随容器的形状变化;固体的形状不会随容器的形状变化。

10.教师小结: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而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设计意图:

(四)测量物体的质量,进一步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

1. 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固体与液体的质量,可是液体都放在培养皿里,如何能测出液体单独的质量呢?

2. 学生思考并分享方法,教师演示。

3. 学生分小组测量6种物体的质量,并汇报。

4. 教师对比学生的学习单,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5. 学生思考:为什么每组测得的相同物体的质量不同?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每组的液体体积不同,尝试归纳: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也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7. 学生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

设计意图:

(五)概念演绎,辨别纱巾、海洋球、盐、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1. 出示纱巾、海洋球、盐、水银的图片,学生小组讨论:它们是液体还是固体?

2. 学生依据证据,汇报他们的结论。

3. 教师通过显微镜下的图片,显示食盐晶体的形状,学生发现:食盐有确定的形状,是固体。

4. 出示课前的两个杯子,再来判断杯子里的物体。

5. 出示课后活动:今天我们归纳了固体的共同特征与液体的共同特征,生活中还有气体,你能尝试归纳归纳它们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