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三)
发布时间: 2024/4/19 21:50:57 561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三)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校园里充满了朝气与活力。2024年4月18日,江宁区小学科学张骏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支持学生探究活动中科学思维发展的学习单设计研究”在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如期举行,张骏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与东郊小镇小学科学组的老师们共同参与了此次教研活动。
第一节课由东郊小镇小学王亚芹老师执教《环境变化以后》。王老师使用谜语作为切入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以麻雀为范例,向学生介绍了“三折页”记录单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紧接着,教师出示了四种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图片,供学生进行猜测。学生们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尝试用“三折页”记录单提取关键信息,并根据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地描述,证明季节更替以后,动物行为和形态的改变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本节课借助“三折页”记录单建立“环境、功能、特征”三者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思维,将学生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在“三折页”记录单当中可视化,教会学生进行科学表达。此课程营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学习单支持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课为田格非老师执教的《庞大的家族》一课。田老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蚂蚁入手,先让学生画出记忆中蚂蚁的样子,再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蚂蚁的特点,并总结其显著特征。紧接着,教师出示校园中其他类型的小动物,通过让学生对比其与蚂蚁的身体结构,在记录单上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这几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学生发现昆虫的特点是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且并非所有昆虫都有翅膀。接着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昆虫“庞大”的意义,知晓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这个“家族”是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约占动物总数的80%以上。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为“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活动,学生学会描述昆虫的特征,逐步地掌握昆虫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利用知识辨别昆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思考。
第三节课由罗瑞敏老师执教《不同的运动》一课。罗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几种运动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使用肢体、图示、词汇去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通过描述不同运动形式的特征,尝试按照运动路线给这些运动形式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罗老师提出挑战任务:选择合适的物品做出各种形式的运动,并判断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包含了什么运动形式。整节课的活动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罗老师还有意识地用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在不断发展、进阶的。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支持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教师设计了让思维可见的学习单,教授学生采用图示的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明确了相关要求:尽可能描述地准确、完整、简洁。在学习单的使用上,罗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年段特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描述,在展示交流评价中使学生明确图示的要素和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并描述其运动情况。在有层次地使用学习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接下来,百家湖小学夏玥然老师为为大家带来了专题讲座——《例谈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的教学实践》。夏老师从科学思维概述、当前科学课堂现状及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与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她首先带着大家研读了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着通过结合相关课程案例,重点探讨了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培养策略,包括开展情境教学、精设关键问题、合理利用学习工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张骏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他认为三节课都能很好地围绕学习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醒大家对于学习单的使用一定要思考三点:第一,学习单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必要,教师需要思考是否所有活动都用到学习单;第二,如果需要使用学习单,教师要明确该活动使用的学习单有什么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单展现出学生的思维历程;第三,学习单能否帮助学生对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进而能进行有逻辑地表达和交流。
此次“支持学生探究活动中科学思维发展的学习单设计研究”教研活动圆满落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观摩交流了众多教学案例,大家一起进行观点交锋,思维碰撞,对如何设计和使用学习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信老师们定会将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去,为切实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不懈努力。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
9.庞大的家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对某一类动物(昆虫)的共同特征及从生到死要经历哪些阶段的学习。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意在了解昆虫具有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的庞大。
本课第一个环节通过先观察昆虫,总结特征,掌握昆虫的共同特点;接着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昆虫“庞大”的意义;第二个环节:结合昆虫中数量最多的甲虫及其特征来更深层次的了解昆虫这类生物;第三个环节借助昆虫模型的建构,进一步了解并应用昆虫的特征;最后一个环节:“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活动”,学会描述昆虫的特征,一步步掌握昆虫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利用知识辨别昆虫。
在小学低年级,一下《动物与植物》,二下《土壤与生命》以及四上《给动物分类》,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的方法,但还没有对某种动物进行从生到死要经历的阶段,进行完整的研究。因此这个单元,从昆虫外型特征入手,掌握昆虫判断方法,引出昆虫的“庞大”,继而通过养昆虫,掌握昆虫数量庞大的秘密,了解昆虫的一生,对动物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学情分析】
昆虫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中,蜘蛛、武功、蜗牛等小的虫子都称作昆虫,它们无法对昆虫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多孩子无法进行区分。在四年级上册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动物的研究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要想研究一类动物,要先从它们的外形特性开始研究,并利用这些关键性特征进行动物的判别。四年级的孩子知道昆虫都有触角,但对它的数量、形状没有细致的研究,知道昆虫有足,但不知道昆虫只有3对足。因此我们需要在昆虫区别其余动物的关键特征上下功夫,帮助孩子建立起昆虫的模型,掌握判定的标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昆虫标本 昆虫模型 放大镜 昆虫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会“庞大”,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1:他们的体型可能很大....
预设2:他们数量可能很多.....
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
预设:数量庞大
3.师追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
预设:昆虫
4.师:没错,它们就是(PPT出示):昆虫。
5.师: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补充板书:昆虫)
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
(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
预设:螳螂、蚂蚁、蝴蝶、蜘蛛.....
2.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PPT出示,学生认)
(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
1.师: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它们有触角、有足、有翅膀
2.师: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
预设:(生观察后)它们都有2根触角,6只脚,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没有。
3.师: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书),虽然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不相同,但数量是一定的,都是?
预设:2根/一对。
4.师:没错,昆虫都有一对触角。而昆虫的脚称为“足”(板书),请你结合图片或手里的昆虫标本数一数,它们有几只脚?
预设:有6只,也就是三对。(板书:三对足)
5.师:除此之外,有些昆虫还长有翅膀。通过图片的观察,我们掌握了昆虫身体上的一些基本特点,想一想,昆虫的这些器官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生长的位置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6.师: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更仔细,老师为每一组提供了昆虫标本以及一些昆虫模型来帮助你们观察。但昆虫标本体型小,要想观察的够清楚,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预设:用放大镜观察。
7.师:没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8.师:观察时,有什么注意的吗?
生:要仔细观察这些器官长在昆虫身体的部位。
9.师补充:真会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有顺序的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一会儿,请小组来进行分享。
(三)实验探究
1.师:(PPT出示)现在拿出你们的放大镜、标本和模型仔细观察吧。
(1)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依次观察。
(2)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它身体的哪一部位。
(3)将观察结果在小组内分享。
(四)分享总结: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提炼昆虫的特征
1.师:你观察到昆虫的触角长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
预设:头部。
2.师:没错,触角生长的地方就是昆虫身体的第一部分:头。(板书)
3.师:足和翅膀呢?
预设:身体中间,足在肚子上,翅膀长在足的背面。
4.师:真会观察,昆虫的足与翅膀所生长的部位是昆虫身体的第二部分:胸。(板书)昆虫的足和翅膀都长在昆虫的胸上。昆虫的身体只由这两部分构成吗?
预设:不是,有的昆虫有大大的尾巴,有的昆虫有细长的尾巴。
5.师:你们发现了吗?其实啊,那可不是昆虫的尾巴,是昆虫的腹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三部分。虽然它在外表上没有长有特别的器官,但也是昆虫身体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6.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总结,我们发现昆虫的身体由3部分构成:(PPT)从上到下依次是:头、胸、腹。(板书)
7.师:除了这些,昆虫身体上还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它们。先来说说头部,它们的头部长有触角(PPT出示),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触角,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三只昆虫的触角形态不一,但都是一对。
8.师:没错,真会发现,不同的昆虫触角形态各异,但数量是一定的。其实昆虫头部除触角外,还长有眼睛和嘴。昆虫的眼睛有的是单眼,有的是复眼。而它们的“嘴”称为“口器”,用于摄取食物。想一想,在头部,昆虫这类动物有什么独有的特征?
预设:它的一对触角。(板书)
9.师:真会总结。头部下面紧连着的是昆虫的胸,昆虫有3对足,不同昆虫它们足的形态也是不同的。(PPT出示)大多数昆虫在胸部还会长有一对或两对翅膀(板书)。胸部以下就是昆虫的腹部了,仔细观察昆虫的腹部,你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吗?
预设:不同昆虫的腹部花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10.师:观察的真准确,昆虫的腹部也形态各异,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因此在快速判断一个动物是否是昆虫时,我们可以只看它的?
预设:头部和胸部。
11.师:长有触角和足的就一定是昆虫吗?
预设:必须是1对触角和3对足。
12.师:谁来帮我们总结,你发现昆虫有哪些共同特征?
预设: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多数有1对或2对翅膀。
(五)学以致用
1.师:掌握了昆虫的共同特征,请大家判断一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小动物:蜘蛛。它是昆虫吗?
预设:不是,它不是6只足,它有8只足。
2.师:真会学以致用,蜘蛛不是昆虫。老师这里还带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昆虫吗?
(PPT出示,学生判断)
3.师: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的成虫满足昆虫的共同特点,因此它是昆虫。
蚕也是蛾的幼虫,因此也是昆虫。为什么说昆虫是“庞大的家族”?
三、探究甲虫的共有特征
1.师:昆虫种类繁多,形态不一,但在它们的种群中,有一类昆虫数量最多,你知道它们是谁吗?
预设:甲虫
2.师:不错,(PPT出示)就是甲虫(板书),仔细观察这些甲虫,它们和其它的昆虫,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吗?
预设:预设:它们也有3对足,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它们都有坚硬的外壳。
3.师:观察的可真仔细,甲虫的虫体外表似装甲,因此而得名。甲虫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视频:甲虫展翅)
4.师:通过视频,你知道了些什么?
预设:甲虫有两对翅膀,其实我们看到的坚硬外表不是它的壳,而是它的一对翅膀:称为前翅,呈鞘质,它主要起到保护后翅和身体的作用,不具有飞翔的功能,它还有一对翅膀在前翅下面,称为后翅,呈膜质,主要起到飞翔的作用。
5.总结:如果用韦恩图来表示动物、昆虫和甲虫的关系:(PPT出示)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昆虫,而昆虫中数量最多的是甲虫。
四、应用拓展
(一)昆虫猜猜猜
1.师:看来不同的昆虫有着自己不同的形态特点,老师这里想要考考同学们,你能根据我的描述猜出这是什么昆虫吗?(PPT出示)
预设:蜻蜓
2.师:你们可真聪明,挑战升级,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些有关昆虫的小卡片,请你根据上面的描述,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昆虫,并猜测出它的名称,比赛看哪一组最厉害。(小组互动)
师生互动。
(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时间短则省去这一环节)
1.师:这么庞大的昆虫家族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呢?谁愿意来描述你的观点。先表达观点,再说明理由。
PPT出示参考句式:我认为昆虫是我们的朋友/敌人,因为......
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还有一些补充......
我反对他的观点,我认为.....
同学之间自由辩论。
2.师:每位同学对于昆虫都有自己的见解,究竟昆虫带给人类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视频播放)
3.师小结:据科学家统计,在100万类昆虫中,只有1万类昆虫对人类是有害的。昆虫对人类的贡献功大于过,无论害虫还是益虫,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正是由于昆虫的存在,让生物物种更加丰富。
(三)制作昆虫模型(布置任务)
1.师:了解了那么多昆虫,你想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昆虫吗?(出示材料)观察实验材料,你想怎样做?
预设:用粗树枝做昆虫的身体,细树枝做昆虫的足和触角,开心果壳做翅膀。
2.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个任务就留着同学们课下来完成。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