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江宁实验小学成功承办实小片科学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 2024/5/17 14:47:57 440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五)

为了加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实小片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品质发展,共同研究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策略,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江宁实验小学于5月16日上午成功承办了主题为在探究实践中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的实小片科学教研活动,汇集了来自江宁实验小学、江宁区岔路学校、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南京市觅秀街小学、江宁开发区学校、滨江外国语学校的优秀科学教师。各位教师首先观摩了四节研讨课,之后进行了集体研讨。江宁实验小学的邱绮晖老师执教《撬重物的窍门》、觅秀街小学的贺雯倩老师执教《斜坡的启示》、开发区学校的吴韵文老师执教《声音的传播》、陆郎小学的李宏伟老师执教《环境变化以后》。

68e1cf35366caa91d5980ae826236a1 9e90480ecf2f2ad0a57e609f92a30c3

邱绮晖老师执教第一节《撬重物的窍门》。邱绮晖老师首先以撬重物导入,通过观察尺子和扫帚的结构,演绎出杠杆的概念。接着在黑板上出示杠杆的器材,演示了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请学生猜测,杠杆省力或费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并适时给学生布置了挑战性任务:做一个不一样的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活动结束后,教师随机找了一个组的数据贴在黑板上,与之前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请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所有数据,归纳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原理,说一说三种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小组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讨论这些不同的杠杆有什么作用。最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阿基米德的拓展视频,进一步拓展了对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杠杆的理解。

15e32db254b706074eb2ce16838bab9 9a2f016eb50ac62f6797d74ec7556bb

贺雯倩老师执教第二节课《斜坡的启示》。贺雯倩老师首先出示家门前楼梯的图片,提问:拎着自行车上楼梯,很费力,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接着,师生围绕斜坡是否能省力展开了讨论。之后,教师提出,要研究斜坡能否省力要借助更科学的方法,并让学生围绕怎么科学地研究斜坡省力吗进行讨论。学生经讨论后说明思路,并根据老师的实验操作步骤开展小组活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之后,同学们得到了一致观点,斜面省力,且省力程度和坡度大小有关。之后,教师出示小区的指示牌,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斜面限制在规定的区域内。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将扭扭棒改变形状,在班级前面进行展示。教师进一步提出:在提出解决方案时,还要考虑可行性。

74846ab7d2993f27edfd342954a3feb

吴韵文老师执教第三节课《声音的传播》。吴韵文老师首先出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声音,引导同学们发现声音到处都有。接着,吴韵文老师出示了三种材料,请学生想办法用这些材料发生声音。之后,请学生对敲、弹、拨等方法归纳共同点。之后进入第一个大活动,使用橡皮筋、钢尺、锣,画一画三种物品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思考: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后,进行班级汇报,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提供了水、绿豆,让学生思考如何让看不见的形变看得见,并对可能的实验现象作出预测。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发现鼓和音叉在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最后,出示小视频,音响上黄色的水,当音响跳动时,水在跳动。声音停止时,水停止了跳动。

10286bc7783829f6ca7f0607c0ef47f

李宏伟老师执教第四节课《摆》。李宏伟老师首先用情境导入:老师家的钟出现了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慢几分钟,能不能想个办法让钟快一点?学生提出可以把摆的线收一点。教师随后出示摆的结构,演示摆锤自然落下,就可以摆动起来,并通过讨论引出摆从起点出发,摆来回一次算一次。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将学生的想法写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提出假设之后,出示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活动结束后,学生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摆的快慢和摆线长短是有关的。之后,学生在摆角大小和摆锤轻重之间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发现摆的快慢和摆角大小和摆锤质量无关,进一步完善了对摆的认识。

d7e9a2ac132a9e7513cc766a945a536

四节教研课后,参加活动的老师围绕主题进行了教研。张牧文认为四节课使用了很多教学策略。例如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杠杆作为板贴放在黑板上,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看到钩码是怎么挂的,怎么思考;使用高阶任务,比如让学生研究坡度大小和拉力大小的关系,通过表格式的记录单,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转化法,让看不见的微观形变可视化,加深了学生对科学论证的理解;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变要我学我要学。李菲老师提出,四节课都触发了学生思维,都用了接近生活的生活情境,指向了需要建构的科学概念。比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当中,用自行车推上高台;都很重视关键问题的创设。比如《斜坡的启示》一课中,坡度大小和拉力大小到底有什么关系?《摆》这一课当中,摆的快慢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每节课当中的关键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都使用了驱动性的任务。比如《撬重物的窍门》一课当中,每个小组要做出来三种杠杆。《声音的产生》一课当中,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要通过多种材料归纳概念。另外,有的课堂当中提供了固定的句式框架,帮助学生思维显性化。

本次活动,基于在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的主题,汇集了实小片各位老师的经验智慧,聚焦思维训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思维历程优化设计研究,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共识,提高了教研实效。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斜坡的启示

【核心概念】

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与要求】

4.1知道简单机械(斜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2.2知道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应用适当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斜面可以省力且其省力程度与斜面坡度大小有关;知道斜面的变形及其作用;了解斜面及其变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借助对比实验和数据统计表,分析斜面省力程度与斜面坡度大小之间的关系。借助模型,分析变形斜面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实践:利用控制变量的策略,设计对比实验,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体验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关注身边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理解斜面的变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 谈话:同学们,老师每天停车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难题:拎着自行车上台阶太累了,你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可以利用板子搭建一个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板贴)

二、探究活动

(一)探究斜面省力

1. 提问:一个简单的斜坡就可以帮助我们省力了吗?说说你的想法和依据。

谈话:是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斜坡,这些斜坡真如同学们所说,可以帮助我们省力吗?

谈话:要想验证,我们就需要去搜集证据。

  1. 谈话:这里有一块板子和一个板凳,谁能上来搭一个斜坡?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小车,怎么证明斜坡可以省力?(板贴)

学生回答、上台操作、分享感受

谈话:刚刚这位同学分享的是他的感受,你们认为感受是一种可靠的证据吗?(不够可靠)看来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更科学的方法——实验。

  1. 谈话:这个实验你打算怎么做?需要什么材料?(出示思考问题)请同学们先思考这几个问题,再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 (出示一组实验数据)谈话:刚刚我们一起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这是老师做实验时获得的一组数据,请你来找找证据证明你的观点。你可以像这样说。(框架:“我们的观点是 ……”“我们找到的证据是……”“这份证据支持/ 不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最后的结论是……”)

追问:这一组证据足够说服你吗?看来,想要让我们的证据更加可靠,我们就需要搜集更多的数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每个小组测一组数据,每组数据测三次取平均值,最后把你们的数据汇总到这张大的统计图中,我们一起分析

  1. 谈话:我们再来看看操作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吧(视频)。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流程(流程:实验搜集证据分析组内数据汇总班级数据分析班级数据)进行实验,寻找证据。

学生实验并汇总数据

提问:结合全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你可以像这样说。(根据语言框架)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我们发现,用斜坡比竖直提升重物更加省力。

  1. (出示图片)谈话:科学上,我们就把这样倾斜的装置叫做斜面。

(二)探究斜面省力程度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1. 提问: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全班的数据统计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预设:每组竖直提升小车用的力相差不大,但用斜面提升用的力相差较大。

追问: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预设:每组斜面的坡度不同;测量误差。

  1. (对比两组坡度大小)谈话:他们的坡度一样吗?拉力的大小好像确实与斜面的坡度有关系。下面我们每组会领到一个任务,请你们调整斜面的坡度,使拉小车的力在每组规定的范围内,最后将完成任务时的坡度和小车的拉力填写在黑板上的汇总表上。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拉力的大小和斜面的坡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任务

  1. 提问:同学们你们都成功完成任务了吗?太厉害了!我们来观察一下全班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吗?拉力的大小和斜面的坡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费力。(板贴)

谈话:这下我们还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三)探究斜面的变形

  1. 谈话:那看来老师想更省力,我就要让斜面的坡度变(小),那我们斜面的长度就要变(长)。

  2. 谈话:可是小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小区里空间有限,斜面不能很长。他给了我一张单元门口的规划图,告诉我只有这小一块区域可以设置斜面。又要省力(也就是说坡度小,长度只能这么长),又要在这么小的范围内。你能帮老师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斜面吗?

学生小组设计并展示

  1. 谈话:同学们真厉害,我们来看看第三小组的设计。他们的方案满足要求吗?在可用区域内?能省力?那请你来指一指,斜面在哪里。这几种方案中的斜面你能找到吗?虽然方案不同,但我们都改变了斜面的形状。我们课下再根据老师这张评价单来对各个小组的设计进行打分,评选出最合理的设计。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往往变形的斜面更能解决问题。(图片)看,南浦大桥是上海的著名建筑,工程师们也将引桥斜面变形做成了螺旋状。

  2. 谈话:这样变形的斜面还出现在这样小小的螺丝钉中,(图片)这两个螺丝钉,他们的粗细、长短都相同,你能看出他们的区别吗?

预设:螺纹的疏密不同

提问:如果用同样的螺丝刀把它们拧进相同的木板里,哪个会更轻松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将螺丝钉模型变形)提问:疏密不同的螺丝钉实质上是什么?

预设: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的斜面。

提问:现在能告诉我,这两个螺丝钉,哪个拧起来更轻松了吗?

  1. 谈话:(图片)变形的斜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比如红酒开瓶器、盘山公路等。

三、拓展提升

1.提问: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本堂课,我们是怎样探究斜面的奥秘的?用到了什么科学方法?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

2.谈话: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斜面一样帮助我们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的简单机械,同学们可以用今天我们学习到的探究方法再对它们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研究,认识到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摆角大小无关,与摆线长短有关。

科学思维:通过获得的数据,归纳概括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和摆线长短的关系,依据证据推理,找出规律。

探究实践能够针对问题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讨论改进并实施方案。

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针对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时通过控制变量来做到公平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摆

学生材料:摆、计时器、直尺、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老师家里的钟表最近出了一点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老师家的钟表和平常的不太一样,下面多了一个钟摆。最近这个钟表的钟摆比平常摆的快了一些,导致钟不准了,你们能想办法让钟摆摆的慢一些吗?

2.看来同学们有着不同的想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下面这个钟摆。

二、介绍摆

1.像钟摆这样的装置叫做摆,它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

2.让摆摆动时,我们要让摆锤自己落下,不能用手给他增加额外的推理。

3.怎样知道摆摆动的速度是慢还是快呢?

4.什么是摆动一次?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摆,让我们来数一数这个摆10s内能够摆动几次?

5.摆动的最后没有回到起点位置的摆动我们就将其舍去。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摆的结构,让学生学会如何让摆动起来,如何计数摆动的次数,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三、研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那么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可能和这么多因素有关,但是我们一次只能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哪个因素最容易研究呢?

3.既然我们要研究摆的快慢与摆线长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怎样作出假设?

4.在这个实验中需要改变那些因素?哪些因素保持不变?说说你的看法,并说一说为什么?

5.具体应该怎么做?不同长度的摆线要做几次实验,为什么?

6.介绍实验器材并出示实验步骤和温馨提示。

7.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8.哪组同学愿意分享你们的实验结果?得出了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9.小结: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越快。

10.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研究摆的方法。剩下的两个因素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像刚刚我们探究的那样。

11.在同学们探究开始之前,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提示。如果想要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是否有关,我们可以将小球打开,更换里面的小球来改变摆锤质量。(空心球2g,塑料球4.5g,铁球32g)

12.学生再次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3.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摆角大小无关,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越慢。

[设计意图:将可能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选择一个因素并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研究方案。将三个研究方案一一分析,学生虽然汇报了需要改变的因素,但是还需要老师指出怎么去改变]

四、总结

  1. 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2. 看来老师回去后可以通过增加钟摆摆线长短来调准时间。

【板书设计】

                      摆线长短有关  

摆的快慢与     摆锤质量无关

                      摆角大小无关

《撬重物的窍门》教学设计 江宁实验小学 邱绮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概念,包括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发现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利用杠杆原理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难点:

理解杠杆省力的影响因素。

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平衡尺、钩码、记录表等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你们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轻松地将盖子打开吗?或者如何移动一块徒手无法搬动的大石头?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生活中的杠杆现象。

2.认识杠杆

定义杠杆:杠杆是一个能绕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

讲解杠杆的概念,包括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确这三个部分在杠杆上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平衡尺演示3种不同用力效果的杠杆,让学生直观理解杠杆的种类

3.探究杠杆的秘密

学生利用平衡尺进行实验,分别制作出一个省力、一个费力、一个不省不费杠杆。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思考杠杆省力的影响因素。发现距离支点越远,保持平衡需要的钩码越少,即越省力。

结合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杠杆省力的原因是用力点和阻力点距离支点的距离关系

4.分析与讨论

展示镊子、花剪、筷子,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引导学生思考费力杠杆的作用。

分享阿基米德的名言,观看阿基米德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原理的无限可能。

6.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杠杆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称,并思考它是什么类型的杠杆。

通过制作和使用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提出改进建议。

9声音的产生

【课标落实】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学习内容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以及声音高低、强弱的改变与振动变化的关系;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不同物质中传播,了解生产生活中的噪声现象和防噪办法;能解释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本课涉及到的核心概念:

三、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三下声音的奥秘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立足于观察和制造各种各样的声音,认识它们形成的特征与性质。教材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也就是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生活情境,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理解声音中含有丰富的信息辨识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

第二部分,利用不同物体制造声音,分析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推理验证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一部分包括三个环节环节一,利用不同物体制造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成因;环节二: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寻找证据,对发声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振动建立联系环节三,设计实验验证观察猜想并通过反证法巩固验证结果。

第三部分,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阅读资料拓展知识,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声音,但不曾关注过声音的产生方式。本课课前鼓励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观察时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物体制造声音,分析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学会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思路】

聚焦生活情境,引出声音

制造声音,引导思考成因

探究声音层次一观察寻找证据用感官直接观察

探究声音层次二验证观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观察猜想

反向证明,巩固认知

拓展延伸,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观察、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

科学思维: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探究实践:能用多种方法使某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态度责任: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乐于分享与发现。

【教学重点】

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寻找证据,使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皮筋、大镲音叉、水槽、水、小鼓、绿豆、试管、泡沫屑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游戏耳朵大比拼,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现在请你闭上眼睛,仔细听……

2.播放音频:婴儿啼哭、眼保健操广播声、乒乓球声、敲鼓声

3.思考: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师生交流

4.小结:声音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板书课题:声音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身边丰富的声音,让学生运用听和说分享自己听到的声音,帮助学生认识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为本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皮筋等物品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你能创造出声音吗?(出示皮筋、钢尺大镲)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

2.学生思考,上台演示,填空说一说我用了 ___(动作)的方法,让___发出声音(板书:发声方法)教师板书动词

3.师生交流:有没有哪位同学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学生继续分享,教师继续板书)

4.师生交流:刚才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让它们发出声音,你有没有找到共同之处?

生答:手对物体做了动作

5.提问:为什么手对物体做了动作之后它们就会发出声音呢?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引入: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板书:的产生)

[设计意图:不同物品发出声音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先,围绕用了哪些方法使物品发出声音,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主动尝试和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提问: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个物体:皮筋、钢尺大镲我们一起来观察。

2.教师说明要求:为便于我们观察,我们统一发声方法(皮筋弹拨、钢尺拨动、大镲敲击)

3.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交流、总结

小提示:

1明确分工,按要求进行实验;

2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并做好记录哦!用简单的图示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3)组内交流:这三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有什么共同之处?

物体

发声时物体的状态(画一画)

皮筋2

大镲(文字)

4.请学生上台分享这些物体在发声过程中是什么状态?

它是什么样子的?描述出发声时的状态:快速往复运动其他同学补充,你能简单地在黑板上画一下吗?

  1. 师生交流:通过刚才用感官直接的观察,你发现三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有什么共同之处?

小结:物体受力以后,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可以推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按要求对3种发声物体进行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来画图,对记录单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中进行比较与分析三种物体发出声音时现象的共同现象特征,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

三、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

1.提问:刚才大家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真的是这样吗?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体:音叉。依次出示音叉、小鼓)

2.(现场演示发声)学生思考:这些物也在发出声音,看见它们振动了吗?(没有)大家真是实事求是。声音真的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画问号)老师给大家提供这些材料,你能设计实验,让我们看见它们的振动从而验证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吗

完善学生回答,提点建议:怎么做?观察什么?

3.全班交流,接着学生实验

(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有水花,小鼓敲击时绿豆弹起)

4.师生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

5.(演示大镲捏住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你又观察到了什么?振动停止了还能听到声音吗?说明了什么?(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反证法)

            大家都找到了证据,验证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擦问号)

6.老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视频,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吗?(看见声音小视频)

7.播放慢放视频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体振动发声时的慢镜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生交流: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想办法验证振动不明显的物体的发声,体会反证,并尝试用所学解释现象,从而深化认识。]

四、拓展应用

1.提问: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9声音的产生

物体

发声时物体的状态(画一画)

皮筋2

大镲(文字)

发声方法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