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我校成功承办实小片小学科学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 2024/5/17 11:12:39 299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我校成功承办实小片小学科学教学研讨活动

进一步提升实小片科学教师专业素质,深化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研究,2024年5月16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开展了实小片小学科学教学研讨活动。邱绮晖老师执教《撬重物的窍门》,贺雯倩老师执教《斜坡的启示》,吴韵文老师执教《声音的产生》,李宏伟老师执教《摆》,四节研讨课结束后,各位老师围绕四节课开展了评课议课。

邱绮晖老师执教第一节《撬重物的窍门》。邱绮晖老师首先以撬重物导入,出示尺子和扫帚,通过观察尺子和扫帚的结构,演绎出“杠杆”的概念,在PPT上出示杠杆的定义:杠杆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邱绮晖老师在黑板上出示杠杆的器材,在杠杆两侧挂上钩码,当在杠杆一侧挂上钩码时,杠杆向一边倾斜。这时请学生演示在另一侧挂上钩码,杠杆恢复平衡。教师提问:这种杠杆省力吗?学生认为不省力,因为要挂上相同数量的钩码。教师小结:这种杠杆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接着,教师请学生又尝试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在黑板上写上了两边挂的钩码数和距离支点的距离,请学生猜测,杠杆省力或费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认为和阻力点(用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教师适时给学生布置了挑战性任务:每个组做一个不一样的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活动结束后,教师随机找了一个组的数据贴在黑板上,与之前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请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所有数据,归纳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原理。接着,教师请学生说一说三种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小组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支点已标好),讨论这些不同的杠杆(费力杠杆)有什么作用。小组活动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不同杠杆的作用。最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阿基米德的拓展视频,进一步拓展了对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杠杆的理解。

dcf214a2f5e468e3000111a38fbcb80

贺雯倩老师执教第二节课《斜坡的启示》。贺雯倩老师首先出示家门前楼梯的图片,提问:拎着自行车上楼梯,很费力,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学生提出搭一个斜坡。接着,师生围绕斜坡是否能省力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斜坡的夹角会影响斜坡的省力程度。教师作了小结,之后,请学生用滑板和台阶搭一个简易的斜坡,用手拎起来和从斜坡拉上来进行比较,说感受:好像使用斜坡能省力。之后,教师提出,要研究斜坡能否省力要借助更科学的方法,并让学生围绕“怎么科学地研究斜坡省力吗”进行讨论。学生经讨论后说明了一个思路。之后,教师出示三组数据,请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初步的观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少量数据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数据来支撑我们的观点。教师出示实验操作步骤,用视频播放出来。之后,学生开始活动1:证明斜坡是否能省力。学生在实验中,将所得的数据用黄色和绿色的磁铁贴在表格记录单上。活动2:研究坡度与拉力的关系。每个小组改变斜坡的坡度,将数据记录下来。(每个小组拿到了一个任务单,要将拉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调整坡度)。学生用两种颜色的磁铁贴在表格上面之后,发现。绿色的点大致呈现一条直线,说明斜面的省力程度和坡度大小是有关系的。之后,教师出示小区的指示牌,斜面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将扭扭棒改变形状,在班级前面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讨论,提出方案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出:在提出解决方案时,还要考虑可行性。出示现实生活中的变形斜面,对它们进行讨论,说一说变形斜面的好处。

ee26ead0bf39fc6d5fe49df69fdbddf

吴韵文老师执教第三节课《声音的传播》。吴韵文老师首先出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声音,引导同学们发现声音到处都有。接着,吴韵文老师出示了三种材料,请学生想办法用这些材料发生声音。第一个学生用弹的方法,让皮筋发出声音(教师板贴)。第二个学生用敲的方法,让锣发出声音(教师板书)。之后,请学生对敲、弹、拨等方法进行归纳: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说都作出了动作。教师提问:为什么做出动作就能发出声音?之后进入第一个大活动,使用橡皮筋、钢尺、锣,画一画三种物品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思考: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后,进行班级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归纳,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之后,教师出示音叉、鼓,敲一敲,提问如何验证二者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教师提供了水、绿豆。让学生思考之后,提出方案。并对可能的实验现象作出预测,对现象证明的结论进行讨论。接着,课堂进入第二个大活动,用水、绿豆、音叉、鼓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发现鼓和音叉在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虽然鼓和音叉的振动不能清晰地发现,但是可以借由其他物体显示出来。最后,出示小视频,音响上黄色的水,当音响跳动时,水在跳动。声音停止时,水停止了跳动。教师请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b3cd6be109c64830e26d2dfe325463a

李宏伟老师执教第四节课《摆》。李宏伟老师首先用情境导入:老师家的钟出现了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慢几分钟,能不能想个办法让钟快一点?学生提出可以把摆的线收一点。教师随后出示摆的结构,由摆线和摆锤组成。演示摆锤自然落下,就可以摆动起来了。怎么判断摆得快还是慢?通过讨论引出可以观察相同时间内,摆动了多少次,之后师生讨论什么是摆动一次,确定从起点出发,摆来回一次算一次。思考: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将学生的想法(摆线长度、摆角大小、摆锤质量)写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提出假设之后,出示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PPT出示实验步骤。活动对10cm、15cm、20cm三种长度的摆线进行研究,记录10秒内三种摆摆动了多少次,计算出平均结果。活动结束后,学生对研究结果进行回报,发现摆的快慢和摆线长短是有关的。之后,学生在摆角大小和摆锤轻重之间选择一个进行研究。教师讲解了自变量改变的方法,学生挑一张记录单,进行记录。学生进入第二个大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之后,发现摆的快慢和摆角大小和摆锤质量无关,完善板贴。

四节教研课后,参加活动的老师围绕主题进行了教研。四位老师先简单阐述了本节课的思路和困惑。邱绮晖老师将杠杆贴在黑板上,方便学生观察。贺雯倩老师将探究实践课和工程实践课进行了融合。吴韵文老师将本课分了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真实看到物体不易被观察到的微观振动。李宏伟老师的课来自四年级下册《像科学家那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研究。

ce7e1473beefcddbb4723c19c5b9667

四节课后,各位老师围绕四节课展开教研。张牧文老师认为几节课使用了很多教学策略。例如第一节课当中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杠杆作为板贴放在黑板上,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看到钩码是怎么挂的,怎么思考。第二节课当中,使用了很多高阶任务,比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当中,让学生研究坡度大小和拉力大小的关系,通过表格式的记录单,让学生比较和分析。《声音的产生》一课当中,使用了转化法,让看不见的微观形变可视化,加深了学生对科学论证的理解。《摆》一课中,使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变“要我学”成“我要学”。

李菲老师认为四节课当中触发思维,都用了接近生活的生活情境,指向了需要建构的科学概念。比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当中,用自行车推上高台。第二个,四节课都很重视关键问题的创设。比如《斜坡的启示》一课中,坡度大小和拉力大小到底有什么关系?《摆》这一课当中,摆的快慢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每节课当中的关键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第三个,驱动性的任务。比如《撬重物的窍门》一课当中,每个小组要做出来三种杠杆。《声音的产生》一课当中,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要通过多种材料归纳概念。第四个,有课堂当中提供了固定的句式框架,帮助学生思维显性化。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