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九)
发布时间: 2024/12/11 14:16:13 7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科学教师教学水平,在校本教研中加强课堂教学评价与改革,推进小学科学课堂思维历程的优化研究,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集体课题《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为引领,带领本校科学教师推进科学教学改革。2024年12月10日上午,科学组开展了集体教研活动,吴彤老师执教《形状改变了》,邀请江宁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老师莅临指导,科学组全员及上元小学、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王贤平老师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吴彤老师首先通过有趣的教学微视频唤起学生力与形状改变的经验,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更丰富的材料,体验用多种不同方式改变物体的形状,归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在亲历的科学活动中体验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改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全课在具体感性经验基础上逐步获得关于力的基本认识。本课同时展示了两个课堂看点:对低年级学生记录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演示,引导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图画、图形符号来认识和表达事物;运用接力写策略,丰富改变形状的方法,全员参与,相互交流解释,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
教研课后,大家围绕本课展开了集体研讨。教师们各抒己见,气氛活跃而富有成效。吴彤老师首先分享了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如何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物体形状的变化。吴彤老师还详细描述了课堂使用的教具,讲解了这些工具如何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和把握抽象的科学概念。接着,区教研员刘老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验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学生理解科学原理的关键。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讨论中,教师们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例如利用接力写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通过这次集体研讨,教师们不仅交流了教学经验,还共同探索了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次研讨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也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骏
教学设计
形状改变了
江宁实验小学 吴彤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力的大小对物体形状改变程度是有影响的。
科学思维:通过大量的体验与观察,归纳总结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探究实践:能够在观察体验活动中,用文字、图片、符号进行记录与分析。
态度责任: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形状的改变来感知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演示板、橡皮筋、钩码、气球
学生材料:橡皮筋 、海绵、电线、粘土、记录单、黑笔、红笔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唤醒经验
1、观看生活中物体形状改变的视频。
2、视频中有哪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3、这些物体的什么都发生了改变?
4、形状改变了。(板贴课题)
二、丰富感知,总结归纳
1、出示气球,学生上台演示改变气球的形状,并具体描述是怎样做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学生共同记录气球原来的形状、用的方法、变化后的形状,并总结记录方法:文字、画图、符号。
3、出示皮筋、海绵、电线和超轻粘土,讲解实验要求。
4、两人小组接力写完成记录单。
5、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各种用力方法。
6、找出这些用力方法的共同点,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聚焦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关系
1、学生自主发现体验过程中拉动橡皮筋的长短不一样。
2、猜想:力越大,橡皮筋越长。
3、讲解可以用钩码来模拟看不见摸不着的力。
4、教师演示挂一个钩码,学生观察描述橡皮筋形状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5、教师演示再挂一个钩码,学生观察描述又怎样变化了,并说明原因。
6、总结发现:力越大,橡皮筋越长。
四、生活拓展
1、播放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视频。
2、交流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3、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各种有意思的活动知道了力的神奇的作用,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力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之后我们再去学习。
课堂看点
1、对低年级学生记录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演示,引导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图画、图形符号来认识和表达事物。
2、运用接力写策略,丰富改变形状的方法,全员参与,相互交流解释,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