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备课组活动报道(十)
发布时间: 2025/4/21 11:37:21 17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教学探索
为提升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25年4月18日下午,我校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小学科学校本教研活动。此次活动聚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由王文娟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动物》,吴彤老师执教三年级《声音的产生》,两位老师凭借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出色的课堂把控,为师生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科学课,活动后教研组围绕两节课展开深入研讨,氛围热烈。
王文娟老师在《形形色色的动物》课堂上,巧妙创设 “森林嘉年华”情境,将学生带入充满趣味的动物世界。她以邀请函的形式明确三项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闯关热情。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紧扣动物特征这一核心,引导学生从外形、动作、声音和痕迹等多个维度观察动物。通过“动物特征我来找”和“相似动物找不同”等活动,运用“1+1 信息交流”和“接力写”策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与同桌合作交流分享。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使他们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观点,深化了对动物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吴彤老师的《声音的产生》一课,则从“猜声音”游戏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感知声音并意识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吴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实验深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她先让学生用塑料袋制造声音并提出猜想,接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橡皮筋、钢尺、大镲发声时物体状态的变化,运用 “看、写、讨、享” 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析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随后,吴老师以音叉为例,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借助铁架台和乒乓球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音叉发声时的振动现象。最后,通过让发声物体停止振动来反向验证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全体科学教师围绕这两节课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老师们充分肯定了两位授课教师的教学亮点,如情境创设生动有趣、教学策略运用恰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同时,大家也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在一年级教学中可进一步简化科学语言,在三年级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细节的指导等。
此次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通过观摩优秀课例和深入研讨交流,教师们对科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们会将所学所思运用到课堂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我校科学教学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