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七)
发布时间: 2025/4/9 11:35:39 13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AI赋能小学科学教学 探索未来课堂新样态
为深化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2025年4月8日下午,“AI赋能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暨张骏名师工作室专题活动在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成功举办。活动在南京市电化教育馆的指导下,由江宁区电教中心与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雨花台区电教馆长李祥、雨花台区电教员夏玉宁、雨花台区教研员周耘、江宁电教中心副主任周行满、江宁区教研员刘德云以及来自两区的百余名小学科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教学研训活动。
活动采用双会场同步展示的形式,8位优秀教师依托“金陵微校”平台,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AI赋能科学课例。
江宁实验小学张牧文老师执教的《适应生存的本领》一课令人印象深刻,运用平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实时捕捉学生对动物行为案例的观察结果;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田建平老师的《庞大的“家族”》则展现了AI技术的创新应用,学生们通过平板电脑可以360度观察各类昆虫的3D模型,连最微小的触角细节都清晰可见。利用Deepseek工具生成的“法布尔数字人”,能够与学生进行智能对话,解答关于昆虫习性的各种疑问;江宁实验小学余逆梦老师在《有趣的食物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平台的互动优势,拖拽图标构建食物链环节,帮助学生快速修正错误认知,提升了学习效率;南京市软件谷第二小学蔡园旭老师的《像科学家那样……》将课堂变成了微型科研现场。学生们分组使用AI工具“豆包”检索文献、分析数据,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开展萤火虫生态研究。
南京市小行小学蒋寅凡老师的《冲出地球》以一段震撼的宇宙视频拉开序幕。学生们通过平台调阅人类航天发展史料,与AI生成的“古代航天员万户”展开跨时空对话;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谷晨曦老师的《电磁铁》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实验的优势,引入火花学院互动软件,让学生们可以同步记录多组实验数据,生成数据对比图表,大幅提升了探究效率;南京市东山小学施捷波老师的《日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学生们不仅用简易材料制作日晷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自动生成的学习轨迹图,助力学生思维发展;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张仲煊老师的《声音的产生》则让无形的声波变得可见可感。通过声音可视化软件,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不同材质物体发出的声波图像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雨花台区教研员周耘老师对四节录播教室的展示课进行了专业点评。周老师说这些课例成功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AI技术实现了跨时空对话和实时互动;二是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教学样态;三是突破了浅层学习的局限,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江宁区教研员刘德云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AI赋能科学教学要把握好三个度:技术使用的适切度、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思维发展的深度。刘老师特别赞赏“金陵微校”平台在支持差异化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平台智能分组、个性化推送等功能,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他建议各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科学论证与表达能力、协作探究与创新能力。
本次联片活动不仅展示了AI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应用效果,更为未来课堂的变革指明了方向。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要将今日所学转化为明日所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相信未来,AI赋能的小学科学教学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