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以说促教教研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 2015/3/26 0:00:00 2976次浏览 作者: jwc
附说课稿: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从整个单元来看,《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是单元结束课,也是最终需要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有了前面对消失的恐龙的初步认知,特别是对化石的相关研究,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就这一节课来看,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大致有三部分:一是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核心观点,在教材中一开始就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二是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这是以情景故事和生活实例呈现的;三是认识达尔文进化论面临的挑战。
二、学情分析
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很广,即使不上这一课,学生也能对达尔文以及进化论有一定的了解。(我在上《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时,当学生看到了始祖马到现代马的图片时,学生就说到了进化。)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就真正理解了自然选择的本质。比如,学生在学完自然选择之后,思考尺蠖蛾的数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时,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人工选择。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将教学重点放在通过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来理解什么是自然,难点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这样一分析,三维目标就很清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是掌握核心概念,什么是自然选择,而这样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分析、概括、归纳这种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来获得的,在获得这样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渗透了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流程
接下来是教学流程
(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理解什么是自然选择)
教材中一开始是出示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有关文字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被动的接收式学习。不难发现,教学内容的编排对学生来说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什么是自然选择,为了突出重点,我将教材安排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以“尺蠖蛾和桦树干”的捕食游戏导入新课,从具体化、形象化的直观印象将学生的思维带入,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重点理解什么是“自然选择”。
首先在黑板上展示白桦树,讲述尺蠖蛾的故事。请学生扮演小鸟,吃掉树干上的尺蠖蛾,在此过程中询问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你为什么会捕食黑色的尺蠖蛾?”“树干被熏黑了,你猜树干上浅色尺蠖蛾和黑色尺蠖蛾的数量会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会将焦点集中在树干的颜色上。
此时,需要将学生“树干”这一形象化的概念抽象化,提问:“在这个事件中尺蠖蛾的数量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这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树干颜色的变化就是它生活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接下来,是概念的提升,提问:“你觉得在自然环境中生物怎样才能生存下来?”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自然选择。
第二个活动:通过羊群的故事,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
教材中提供了牧民养羊和狼在夜晚吃白羊的两个事例,每个事例后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我觉得,如果按照教材将这两个事例分开来讲述,一个故事之后提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会被教师牵着走。因此,我认为,在这一环节的提问相对于上一个环节思维难度要有所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以,我对教材内容作了点修改,将这两个事例结合起来给学生讲故事。故事之后提问:“刚才的故事中是否有自然选择的现象?”这一问题,是对上一个环节理解自然选择的提升。随后,通过对“羊群里白羊数量迅速增加是谁的选择?”这一问题的思考,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
此时,教师很自然的抛出一个话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一个是人工的选择,一个是自然的选择,看似回答的有道理,却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此,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用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为了让小组内讨论的更加有效,我设计了这样的记录单。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图片形象生动,特别是文字资料有条理,比如选择的主体、选择的结果,让小组内的交流降低了难度,更有条理,从而提高的小组讨论交流的有效性。
第三个活动:认识达尔文和他进化论核心观点。
在学习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之后,很自然的就引入了最早提出自然选择的达尔文。关于达尔文和他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让学生用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在学生阅读之前,需要明确任务:“达尔文在进化论中还提出了哪些观点呢?”从而提供学生阅读的效率。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是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是实际的运用,最后再分辨两只狐狸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第四个活动:体会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知道了达尔文的贡献,明白了进化论的经典理论地位之后,给学生云南澄江化石群的资料,激化学生心中的矛盾,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而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这一环节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资料之后,重点来谈谈感想,体会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五、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大家。
《搭支架》说课稿
王子羊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搭支架》。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六方面展开。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搭支架》一课选自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
本单元主要以形状与承重力、结构与稳固性的关系为核心展开学习,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建筑学之美及科学知识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重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通过搭支架比赛,提高学生选择合适材料、掌握连接方法、自己设计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本课学习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也将为第四课《造房子》做好铺垫。
下面我再来分析分析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支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他们经常接触到支架,同时他们对如何搭建一个稳固的支架很感兴趣。而关于三角形结构最稳定的知识,学生在四年级的数学课上了解过,但并没有动手探究与应用。
五年级的学生在探究实验和动手活动中已经颇有经验,探究能力也比较成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让知识得到巩固与升华,让实验变得完美与高效。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最稳定。
2.知道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1.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2.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3.能够分析稳固结构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收获探究过程的乐趣与完成作品的成就感。
2.感受各种支架上体现的建筑学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三角形结构最稳定及其应用。
本课的难点是:利用所学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个稳固的立体支架。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我将本课设计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究埃菲尔铁塔稳固的原因”,其中“探究三角形结构最稳定”活动为重点;第二部分为“搭支架比赛”。在我的精心引导与学生的动手活动中,知识由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所获得。再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动手活动,让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强调学生为主题的同时,也做到了乐学。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本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课堂从思考开始
我通过艾菲尔铁塔的图片和资料导入,让学生在感叹其壮美的同时也不禁地思考:埃菲尔铁塔如此稳固的原因。学生分享与交流了他们的猜想之后,我将揭示课题,让学生带着他们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众所周知的标志性建筑出发,不仅可以借其揭示课题,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环节二:学生自主探究平面支架的稳定性,揭示三角形结构最稳定原理(重点)
首先我引导学生分析:想知道埃菲尔铁塔稳固的原因,要从平面结构入手——引出“不同平面结构的稳定性”探究活动。在出示了实验材料后,学生先分享自己如何进行探究,我根据他们的设计适时修改,然后学生开始探究活动。通过搭建不同形状的平面支架并对比其稳定性,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最稳定,而多边形可以通过增加对角线转化成三角形的方式来增加其稳定性。之后,我将创设“如何让板凳更稳固”的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材料去体验,让知识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修板凳”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以上自主习得、趣味巩固的设计,突出本课重点。
环节三:发现其他增强稳固性的方法(非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晃动“不倒翁”和“金字塔”,发现其结构与稳固性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仔细对比这两件物品的上下结构,学生可以得出:“不倒翁”的上轻下重和“金字塔”的上窄下宽都可以增加稳固性。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可以增加稳固性的科学知识与方法。
环节四:搭支架比赛(设计 → 制作 → 检测 → 分析)
设计:我会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设计中践行所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增加作品的稳固性。
制作:在制作的时候,学生遇到的拦路虎主要是吸管的连接与粘贴。通过我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解决这个技能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的动手活动更加高效。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强调小组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检测:此环节通过砝码来检测作品的承重力,从而反映其稳固性。为了保证精确而公平,检测将由我来操作,通过逐步加重砝码淘汰作品,来选出最稳固的立体支架。
分析:我将请学生们结合所学原理,分析这个作品最稳定的原因。同时我还会强调小组的成功还离不开他们高效团结的合作与分工。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热情并运用所学原理与方法,比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最后通过分析环节,让学生信服冠军作品的同时,也加深与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通过我的精心设计与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
环节五:总结与升华
首先让学生分享今天课堂上的收获,可以是知识技能,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然后,在教师的诗朗诵和壮美的支架图片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分享收获,梳理知识。教师通过优美的诗词与图片,让知识升华,让课堂更加有艺术感!
板书设计:
搭支架
上窄下宽 增加稳固性
上轻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