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上、听、评课,让科学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发布时间: 2015/6/8 0:00:00 2980次浏览 作者: jwc
6月4日, 按照学期初教研组计划安排,本着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宗旨,科学组针对青年教师进行了第三轮的校内教研课的集中研讨。上午第二节课,由工作不满一年的王子羊老师为大家执教了《大脑》一课,下午两节课后,大家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认真而深入地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大家为王子羊老师对本次教研课的精心准备表示惊叹和赞赏,无论是对材料的思考和选择,还是对内容的分析和处理,他都做足了充分的预设,这对于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来说,真的难能可贵。同时,大家也对他如何能更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而合理地反馈和评价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本次教学研讨活动很好地贯彻了教研计划的宗旨,既让授课教师得到了有效地锻炼,也让听课教师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完整的教研活动中,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 附活动照片:
附教师上课、听课反思: 《大脑》教学反思 王子羊 6月4日,我在校内公开执教了五年级科学《大脑》一课,各位老师针对我的课堂做了深入的研讨,下面我来陈述我的设计意图和研讨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图 一、注重导入的有效性 本课,我通过“报数游戏”来进行导入。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但是这个游戏确是被精心设计过的。游戏的规则是:遇到含有3的数或是3的倍数,要拍手,不能报数。为了让全体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参与到这个紧张的游戏中,我还将游戏进行了一定的“弱化”来提高其流畅性。在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个数,但是没有告诉他们我们即将要玩的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在游戏中,学生的大脑时刻紧张地工作着,顺势我可以揭示本课主题——大脑。同时,在游戏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均体现了大脑的功能,这也为学生下面的探究提供了素材。这些细节上的设计,都是为了提高导入有效性,让科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二、灵活设计教学环节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为三部分:大脑的结构、功能和左右脑功能区别。教材上的顺序是大脑的结构 → 大脑的功能 → 左右脑功能区别。但根据我的导入环节,可以优先讲解大脑的功能。因为在刚刚的导入环节中,学生已经体验了各种大脑的功能:无论是报数时的语言功能,还是拍手时的运动功能,亦或是用心思考时的思维功能,学生们对大脑的各种功能都还意犹未尽。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学生回忆、思考、归纳这些素材中所蕴含的功能。相信通过这样的回味与思考,学生对大脑的功能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三、循循善诱、耐心导入 科学课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动手,更离不开教师的铺垫与指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表达、思考与学习的脚手架。例如在有趣的游戏环节之后,学生可能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去思考与表达大脑的功能。于是我在课件上打出了一点提示:用嘴报数 → 语言功能。这样一来,学生便知道了思考与表达的方向,让课堂更加高效。再比如:通过病例分析探究左右脑的功能区别时,我在课件中建议学生:用红线划出脑部病变的位置,用蓝线划出人体受到影响的功能。通过不同颜色横线的对比,学生更容易推断该区域对应管理的功能,让阅读 → 分析 → 表达的过程更加流畅与高效。 四、感性材料促进理性思考 本课的材料主要分为:实验材料与病例分析材料。关于大脑的一课,最经典的实验材料莫过于核桃仁。大脑的形状与表面的沟回,跟核桃仁极为相似。要让学生加深对大脑的认识,如何巧用核桃仁是关键。在教学准备中,尽可能挑选完整的核桃仁,保证其结构的完整性;挑选大量的核桃仁,保证全班学生人手一个,所有学生都可以充分地,自由地感受其形态。在交代了实验指导之后,学生分小组观察、触摸,并思考、讨论:为什么大脑的表面会有这么多沟回呢?学生在生动感性的材料和思维的碰撞中,生成理性的结论。课后,学生还将进行吃核桃补脑的小活动。通过“观察 → 思考→ 品尝”等一系列活动,相信对大脑的会有一个更加很生动、深刻的认识。本课的病例分析材料也需要教师耐心设计。病例分析中的素材都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形象、生动、真实的病例描述,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做一名小小科学家的兴趣。同时,理性的答案藏在感性的语言中,而不是死板、直接地出示给学生。学生在推断正确后,也能收获一定的成就感。 五、板书——思考的跳板 在做完游戏引出“大脑”的时候,我便把精心绘画的大脑板贴挂在了黑板上。这张生动的板贴不仅提示着学生本课主题,记录着所学知识,更为下面的病例分析探究左右脑功能做好铺垫。在分别给出每个病例的推断时,我将他们所代表的功能分别板书在左脑和右脑的两侧。当我通过收集学生的推断完成这张板书时,学生又会惊奇地发现:大脑对身体的控制是交叉管理,左脑和右脑的功能有趋向性。这种自然的课堂生成与自主发现,帮助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只是学习的开始 《大脑》一课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同时大脑又是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话题,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还有许多与大脑有关的知识、科学用脑的方法和锻炼大脑的游戏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脑、保护大脑、锻炼大脑,我给每个组都配备了一本自己精心撰写的《爱脑手册》。在手册中,学生不仅可以复习课上所学知识,还可以获得更加深入细致的大脑知识拓展,更可以接触到“思维导图”学习法和“舒尔特表”锻炼法等。手册还有“谣言粉碎机”栏目,鼓励学生认真阅读与思考,打破关于大脑开发的一些谣言。所以,课堂只是学习的开始,通过这样一本手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更多未知的知识,甚至促进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牵着学生走 → 跟着学生走 执教完本课,听课老师们认为本课“教”的痕迹还是很重,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比如在学习大脑的结构时,虽然我先让学生分享了他们的前科学概念,但并没有将它们的发言,与教学结合深挖下去。出于担心学生打乱我的教学思路,我还是按部就班地选择教学设计中的顺序,一一介绍。听课老师指出:大脑结构的知识点是并列的关系而非先后关系,先探究哪点并不会影响整体的认知。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发言的的内容,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序,以学定教,相信课堂会变得更加以“学”为主! 二、教师高高在上 → 师生平等交流 听课老师指出: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发言的反馈太单调,总是重复学生所说的话。张骏老师针对此问题,给我们青年教师指出了原因:教师针对学生发言的反馈太单调,不仅仅是教学经验少的问题,更是师生交流时所站角度的问题!如果学生发言时,教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么教师的反馈就只能停留在对与错、欣赏与批评的层面。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认真倾听与思考学生的发言,再通过追问或反问的语气,带着学生一起深挖的话,我们的课堂反馈将会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三、累赘、刻板的语言 → 更加有效、艺术的语言 刚上完课,我就在自问:有的时候我的话是不是有些累赘不精致?同样内容的话,我可能会重复好几遍,总有事倍功半,担心学生没消化的感觉。这说明我所讲的话还不够有效,不够有穿透力。通过反思,我觉得对于生成性结论,要先让学生多说,当学生的思维全聚焦在知识点上时,我再顺势提炼升华。这样就可以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病例分析环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没有大道我的预期。仔细地分析以后,我觉得还是因为自身的语言功力不够。小小科学家之病例分析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环节,如果我配以更加热情的语言去煽动学生,更加激励性的话语去表扬学生,也许效果会更好!这些都是语言的艺术,我还需要时间去实践、去积累。 以上是我针对本课的个人感思,十分感谢各位老师的研讨,为我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大脑》听课反思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李菲 今天早上第二节课,我在五(8)班听了王子羊老师执教的《大脑》一课,受益匪浅。 从王子羊老师上课过程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比如,为了让板书能够更好的呈现出知识的结构,王老师特意在课前画了一张大脑的图片,并做成板贴;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脑的形态,王老师特意精心挑选了核桃;另外,王老师为了让学生课后更多的研究大脑,还制作了有关大脑的阅读手册等。 当然,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王子羊老师的板书不仅书写工整,而且还能很好的体现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想想自己平时上课,书写的习惯不好,板书比较随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改正。 针对《大脑》这节课,王老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很有层次,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 导入环节很有新意,利用了一个数学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对大脑功能的思考,也很顺利的引入对大脑的研究。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对大脑结构的研究也就顺其自然了。第三个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体会左右半脑的功能,王老师设计了6个病例让学生分析,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王老师的这6个病例挑选的也很合适,不仅可以发现左右脑可以控制躯体,而且还能发现大脑对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控制。 听完这节课,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如何能有效的对学生作出评价。我平时上课,给学生的评价也多是“你说的真好!”“很好!”“不错!”等,似乎并不能给学生更有效的评价。于是,在课后的研讨中,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和我们科学组的老师一起研讨。大家的说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教师给学生评价首先要摆好自己的地位,如果教师一直高高在上,那么,对学生也只能是“好”这样的简单评价,而学生从教师评价中,也只能感到“高兴”。所以,教师要站在平等的角度给学生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追问、反问的方式去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或归纳,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有效。 在教学中,特别是这种非实验课,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课后的研讨中我收获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比如,今天这节课,每个问题过后,需要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要多等一等。我们也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去挖掘学生的前概念,比如,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大脑?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等等。随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归纳与提升。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适当的反馈,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在这次研讨中,我知道了,对学生概念的建构还需要脚手架。比如,学生需要了解左右脑的功能,对这一概念,教师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以6个病例为脚手架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针对这6个病例,我们进行了思考:这6个病例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左右脑的功能认识也就是零散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分析、思考与归纳,我们可以将这6个病例分层思考:先思考前2个病例,了解左右脑对躯体的控制,随后再思考后4个病例,了解左右脑控制的其它区域。 从这次的教研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大家也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我会在教学中不断的努力和尝试。 听《大脑》有感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冯阳 今天有幸聆听了王子羊《大脑》一课,现将听课后的感想记录如下: 王老师在课的开始通过报数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通过这个游戏,比如:用嘴报数、判断数的类型、拍手站立、做对了高兴、回想同学报到几了、左手碰到右手等,也能体现大脑的功能(语言、思维、运动、情绪、记忆、感觉等)。真正的做到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才是导入的真正魅力。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王老师能够慢一点,再仔细听听学生到底是怎么说的就更好了。 在大脑结构的这一环节,王老师通过用核桃、水的重量、以及豆腐的柔软等去感受大脑真实的结构。同样的如果在这一过程先提问学生: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大脑。再问:那关于这些方面你知道些什么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真正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在观察核桃仁的时候引发学生仔细观察,在来讲解沟回。 最后一个环节,王老师通过病例的分析,让学生发现左右脑的功能,如果在这一块教学先将病例整合一下,最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在这节课中,王老师的板书工整,图文并茂,并且板书能够反应整节课的内容,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另外本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一方面,教师只是简单的重复,关于教师的评价,我自己做的也非常不好,很多时候也只是简单的重复或者简单的肯定,就教师的评价,张骏老师指出:应当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去反馈,通过追问、反问等手段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那才是评价真正的意义。 以上是关于课的一些想法与反思。王子羊对准备这一节课的用心程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论是课的设计,甚至是课后发给学生的用脑手册,都体现了王子羊的用心程度。听完这一次课,相比听完王子羊的上一次《研究磁铁》一课,真是感慨颇深,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在教学这条道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听课心得 施捷波 极其有幸的听了王子羊老师《大脑》一课,他精心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精彩的课堂对话让我感受颇深,受益良多。虽然他只有一年的教龄,但是凭借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刻苦的上进之心和充足而精心的准备,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科学课。本节课亮点很多,我总结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游戏引入。让学生按照规则去报数字的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班级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相对于枯燥的直接导入,或者有些浮夸的情境导入(纯粹为了导入而设计),这个游戏倒入的好处在于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同时已经开始了大脑的使用,从而可以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课题的探究。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计算,会拍手报数,会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下面大脑的功能的学习做了铺垫。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给了学生很多直观的经验,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提供了材料。 其次是病例分析的设计,教师没有简单的直接出示大脑功能区的划分,没有单纯的让学生去识记左半球大脑支配右侧身体,右半球大脑支配左侧身体。而是通过给学生一系列病例,让学生通过观察些病例中因为左(右)脑受伤而影响右(左)边身体运动的真实事迹而自己得到结论。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最后是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其实际是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精加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化自己的理解,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同时,学生在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对记忆和以后的复习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可谓是一举多得。 其实本节课中王老师的闪光点还远远不止如此,比如板书设计的巧妙,与学生对话的循循善诱等都值得我去学习,能够听到这一节课真可谓是不虚此行!
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