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报道(一)
发布时间: 2018/12/3 0:00:00 762次浏览 作者: jwc
9月6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许慧老师在六(3)班执教组内公开课《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小话剧,是一个多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面前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单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对剧本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许慧老师的课堂关注了剧本特点,先由《将相和》中三个故事引出刷本。如何读剧本?读好对话。先了解舞台说明,了解故事背景,读懂第一幕、第二幕分别讲了什么,明确两幕之前关系。第一幕围绕蔺相如怕不怕廉颇默读圈画关键词,完成表格。朗读对话,指名学生上台读,其他学生点评,揣摩人物特点,再朗读。训练扎实有效,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从人物语言中体会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的精神品格,感受人物形象。
2. 品味剧本中精彩的人物对白,能体会对白中词序表达的妙处,并能运用相似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形式。
教学设计:
一、出示《史记》片段,了解故事背景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惠文王二十年,“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史记》
1. 读懂短文,相机交流故事背景。
2. 战国时期,廉颇是有名的良将,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赵王相会后,维护了赵王尊严,也被提升为上卿。上卿是古代的最高一级长官,古时候,同一级别文比武高,右比左高,上朝时,文官站右,武官站左,故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在理解古文的同时了解故事背景及当时的官职情况,为下文感受蔺相如的精神品格做铺垫。】
二、理解人物形象,体会词序内涵
1. 既然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却又为何一再忍让呢?自读第一幕,勾画相关词句。
出示句子:……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和廉将军闹翻了……
2. 从语言中感受人物形象。
蔺相如:深明大义、一心为国、顾全大局、宽容大度
小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文臣和武将能够团结一致,做到人和,那么强大的秦国也不敢轻易进攻赵国了。相反,文武不和,国家必然会被外敌欺负。
3. 体会词序之内涵。
刚提到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却为何在言谈间将廉颇至于自己之前呢?颠倒词序改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可不可以?小组交流讨论,述说理由。
(1)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时候,把武的廉颇放在前面,而把自己放在后面,表现了蔺相如个人的谦虚和对廉颇的尊重,可见他谦逊有礼、尊重他人。
(2)说明蔺相如是不计较把廉颇排在自己前面的,他以国家的大局利益为重,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小结:看来这词序的变化,也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设计意图:环环相扣,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合作的氛围中交流体会词序之内涵,感受词序表达之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练习拓展
1. 像文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妙趣横生,我们不妨也来仿照着尝试尝试。
(PPT出示)古有_______ ,今有_______。
智有_______ ,勇有_______。
忠有_______ ,奸有_______。
……
2. 我们的汉语言表达方式丰富多样,除了调整词序外,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也可以有极佳的表达效果,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多注意观察积累,加以运用。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同学的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得更加实惠些,此项语言训练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
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总感觉少了什么。细细想来,感觉朗读不够,如果能注重指导朗读“潜台词”,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例如课文中第一处:蔺相如的两次“笑”。原设计是出示这两处“笑”,让学生模仿蔺相如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然后总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说过之后,再指导朗读这两处“笑”,然后总结人品,是不是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