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一)

发布时间: 2019/3/31 21:58:18 997次浏览 作者: 陈瑶

本学期,五年级备课组正常开展“主题先行,一课多磨”教研活动。2019325日,本备课组魏兴芳老师在五(12)班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全组老师均提前调好课务,准时前来听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魏老师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层次清晰,魏老师字词教学扎实,强调“载”“横”“了”“血”等多音字的读音,并用了谜语法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帮助孩子认清字形。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司马迁发发愤写《史记》的原因,以及哪些地方突出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前,魏老师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司马迁《史记》的有关资料,教师适时补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当时司马迁替那位将军辩解这个事件,了解了酷刑,理解“飞来横祸”的酷刑给司马迁身体、心理甚至一生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感受司马迁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悲愤心情,接着,紧紧抓住“发愤”这个中心词,通过到文章中有关内容的的阅读、概括,抓住“母亲河的熏陶”、“英雄人物的感染”、“父亲的影响”、“父亲的临终嘱托”。他最终下了决心,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忍辱负重,终成《史记》。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心去朗读,用心去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朗读、想象、表达,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魏老师和12班的孩子们为我们展现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堂。

附活动照片:

魏1

魏2

魏3

魏4

328日,陈亚运老师在五(4)班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前陈老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主要抓住“发愤”展开叙述。以“发愤”为中心,提出三个问题: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3.司马迁发愤取得了什么成就?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书中所讲到的知识,比较容易得出发愤的原因:司马迁受到母亲河的熏陶;受到历史故事的感染;受到父亲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在教学中,陈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并自己概括,体会到司马迁发愤的原因。

而第二个问题,则需要针对文中的重点句子对司马迁的内心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让学生理解 “飞来横祸”,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是个是非分明的客观的史官;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像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像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教学中,陈老师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第三个问题,“发愤”的成果,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都能感受到《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最后,陈老师举了几位伟人“发愤”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感受“发愤”所带来的杰出作用。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附活动照片:

陈1

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