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备课组活动(一)
发布时间: 2020/6/7 9:55:01 879次浏览 作者: 张瑶
六数备课组活动(一)
5月28、29日,南京市教研室举行了第2期“小学数学疫情防控期线上教研”活动,本次的教研主题是——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
组内教师积极观看视频,丁维虎老师的让教学目标“归位”;刘勇老师的目标决定过程,过程达成目标;沈朝来老师的目标决定评价,评价服务目标;还有马天红老师的练习课的目标设定与学习活动设计。四位教师通过具体的课例,以他们科学的见解,阐明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充实,讲解深入浅出,让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了更清晰、更深的认识。
附活动剪影:
附学习反思:
探索基于“学”的 教学设计转型观后感
陈慧
观看了几节视频课,短小精悍,结合了具体的课题呈现了如何让课时目标归位。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目标要体现“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教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有“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表现。行为主体是学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中了解、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在举例、辨认、抽象、概括等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直观经验、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以圆柱表面积练习这节课为例,通过下面的图表,我们能清楚的看出新授课与练习课目标定位的不同,体现了目标定位的差异性、目标落实层次性。
根据目标定位,老师对这节课的练习进行了改编、融合、一题多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任务1-1教师将几种常见的求表面积的题目放到了一起,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又在比较中抽象出不同圆柱表面特征。任务2—1教师对书上博士帽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变成了求礼帽的题目,都是通过想象对图形进行分解和重组。但是基于“学的目标,礼帽题型更加灵活,方法更加多样,能够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基于“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能够起到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能让学生的思维留下痕迹、课堂的交流得以聚焦。我们所要做的是目标决定评价,评价服务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活动过程。通过活动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教研反思
——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 从教学目标入手
张瑶
5月28、29日,我校六年级数学备课组进行了为期2天的线上教研活动。本期的主题是“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聆听了江北新区四位名师的讲座,收获颇丰。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江北新区长城小学丁维虎老师关于《让课时教学目标“归位”》——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的讲座。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根本,为教师的教指明方向,为学生的学搭建平台,为教学的评提供了标尺。但在现实状况中,由于我们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不足,专业意识不够,平时的工作任务繁重,让教学目标仅仅成为了教学设计的点缀,未能凸显其根本作用,对教学目标“嘴上重视,行动忽视,写在前头,忘于脑后”,影响了课堂效果的提升。因此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澄清教师对课时目标的认识误区,增强课时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紧迫。
转型后教学目标要体现“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表现。在制定课时目标时要做到“全”,一、项目全,要素全,二、要做到准,行为条件设置准,要紧扣本节课的内容和学情,行为动词使用准,精准使用行为动词是目标制定的关键,利于指导教与学的展开,行为表现描述准,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时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课程目标的制定才能走出空洞化、虚无化和模式化的误区。课程目标要凸显“三个功能”:导教、导学、导评。课程目标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一切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评的根本依据。因此在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中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各个环节要凸显教学目标的功能,让教学设计精准发力。
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
-----研后反思
孙秋
因疫情当下,我参加了金陵微校组织的线上教研。跟着几位名师,探索了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转型。
首先教研分两天八课展开,8位优秀的教师分别带来了各自的教学设计通过视频分享各自的设计技巧。丁老师带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丁老师在围绕“让课时教学目标归位”向我们具体展示了他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细节化,目标用词准确化,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进行各种阐释。让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了更仔细的认识。
在刘老师带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向我们分析了如何用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看到刘老师的活动设计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更易接受、更易动手展开,并且在检验自己目标达成的情况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而沈老师带来的是《交换律》的设计,主要围绕目标决定评价、评价服务目标来向我们说明如何用目标实现评价。刘老师对书本的课时做了一些整合,让有关联的两课时变一课时,使得教学有关联性,更易建构教学体系。并且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让其服务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大胆、有创新。
《圆柱体的表面积练习》是由马老师带来的。塔向我们展示了练习课的转型和思考,与我们以往的练习课不同,马老师在练习课的设计上更加细致,让每一个活动设计都能找到对应的教学目标,真正是实现了目标教学!练习整合、提问方法都是非常有新意技巧,让我可以随学随用。
而吴老师的《认识三角形》只要是用说课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课程转型的教学设计应如何实施,三角形教学在理解上重难点突出,吴老师也用新型教案有序带着大家进行教学活动安排。
而季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邱老师《因数和倍数》、夏老师《分数的意义》主要都是向我们展示教案转型的前后对比,旧的设计过程琐碎,教大于学,而新型教案将教材变学材、有思考、有交流、学大于教。让我们感受到基于“学”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转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此次培训虽然是没有见到这八位名师,但是透过他们从视频中展示的各自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方法让我对新的教案有了直观的认识。我想,在今后教案设计中,我要更加注意明确学生的主题地位,从新型教学设计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并且在教学设计中多多汲取前辈的经验,争取将自己还存留的旧的教学设计习惯尽快改变,把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日常教学中来。
我想,这次教研的意义也在于此,老师们都要从自身出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多用心、多用脑、多动手,才能实现个人的快速进步。
听《圆柱的表面积练习》有感
吕超群
线上培训,听了《圆柱的表面积练习》一课,耳目一新,深刻认识到,原来练习课可以这样上。
基于学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练习的一种组合,更是一种思维的融合。首先练习课的目标设计不同于新授课,在知识技能方面,要能根据具体的情境计算不同圆柱体的表面积。在数学思考方面,经历抽象不同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特征和想象图形重组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在问题解决方面,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情感态度方面,通过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辨析,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重组练习课中的习题,呈现一个题组:计算圆柱形油桶、圆柱形水桶、圆柱形通风管的表面积。这样的题组不仅仅是联系重组,更是思维的融合。学生首先经历圆柱形油桶的表面积计算,回顾圆柱形物体的面积计算方法。再而是圆柱形水桶,它的表面积中只有一个底面。再是圆柱形通风管,它的表面积没有两个底面。不断把圆柱的表面积放入新的情境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抽象出不同圆柱形物体的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当然练习的组合并不是随意地,没有根据的。练习的组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把有价值的的题目组合在一起,并且要遵循学生思维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人的成长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作为老师要多多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线上教研活动反思
孙悦
本周五在线上学习了关于《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的四节课程,感触良多。我对马老师针对《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的设计的讲解,印象尤为深刻。马老师主要从练习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练习课学习活动的设计两方面为我们讲解了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的转型的一些看法。原本教师对于练习课的设计目标停留在熟练掌握解决方法,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上。课上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加深某几种既定题型的解题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是一些题目的计算正确率上。这样的练习课设计使得学生一味机械化的做题,形成记忆,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思考,数学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因此这样的数学练习课是不可取的,马老师的课程就给我们的练习课设计提供了很多思路。
首先是对于练习课目标的把握,经过练习课除了提高学生基于新授课得到的知识外,还有没有新的目标。我们原本的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容易导致在教学中产生盲目性和重复性。所以,转型后的练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要更具体,更适合自己所教班级各层级学生的水平,这样才更具针对性。
其次马老师展示了她对于《圆柱的表面积》的练习课的设计,从任务到评价,从任务一到任务二。把书本中的习题进行整合比较,既避免练习的重复,并且能让学生比较不同情境下圆柱表面积的计算。任务一完成后,评价题的设计则更加倾向于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中一些思路的总结,加强了对学生整理能力的训练。任务二较任务一有了一定的拓展,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都在悄悄地增长。
最后关于练习课的教学设计的体会,教师在练习课的设计时目标要注意定位的差异性、落实的层次性、达成的深刻性。
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
-----研后反思
郭庆英
因疫情当下,我参加了金陵微校组织的线上教研。跟着几位名师,探索了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转型。
首先教研分两天八课展开,8位优秀的教师分别带来了各自的教学设计通过视频分享各自的设计技巧。丁老师带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丁老师在围绕“让课时教学目标归位”向我们具体展示了他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细节化,目标用词准确化,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进行各种阐释。让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了更仔细的认识。
而季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邱老师《因数和倍数》、夏老师《分数的意义》主要都是向我们展示教案转型的前后对比,旧的设计过程琐碎,教大于学,而新型教案将教材变学材、有思考、有交流、学大于教。让我们感受到基于“学”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转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此次培训虽然是没有见到这八位名师,但是透过他们从视频中展示的各自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方法让我对新的教案有了直观的认识。我想,在今后教案设计中,我要更加注意明确学生的主题地位,从新型教学设计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并且在教学设计中多多汲取前辈的经验,争取将自己还存留的旧的教学设计习惯尽快改变,把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日常教学中来。
我想,这次教研的意义也在于此,老师们都要从自身出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多用心、多用脑、多动手,才能实现个人的快速进步。
教研反思
张彩萍
本周我们数学组进行了线上教研活动。目标为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让教学目标起引领作用。四位老师的课堂都十分精彩,让我们收获颇多。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丁维虎老师的课堂,以及马天红老师的课堂。
丁维虎老师的课堂是探索基于学的教学设计转型,让课时学习目标归位。他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例,向我们阐述这一点。他在谈话中指出了,我没有想到的一点,就是教学目标应有的地位。他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根本是他行动的指南。而我们现实状况是,教学设计变成了我们教学的点缀,只是为了我们彰显理念而存在的。这是我想到,在我日常的教学中,的确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无法很好的衔接,而且我的教学目标不清楚,都是在网上参考其他人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轨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的确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它变成我们课堂的一个点缀,因为我们非写不可而去写它。他也指出了,实际上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目标的认识不够,专业化知识学习的不够,同时因为忙于教学任务无法去仔细的研究目标,没有时间。从而他以例子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四维的目标,以及目标如何去实现。丁老师的演讲关注到问题的本身,关注到我们现在老师的实际状况,给的建议也非常多,让我收获颇丰。
丁老师的课让我们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目标运用于教学设计,马天红老师的课,所以具体的例子教我们教目标用于实际。他以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为例,教我们如何设计我们的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她讲了以下三点:第一、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去设计,第二、练习课学习活动设计,第三、练习课的教学设计的具体体会。马老师课堂中最大的特点是她将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细化。在每一个教学设计方面,她都能提出教学目标且能实现教学目标。例如他在设计问题时,每道题都有对应的目的,同时通过回顾——创设新情境的方法,达到对应的目标,最终能够评价目标,将所有的目标融入设计中,举一反三,同时体现出目标定位的差异性,值得每一个老师去学习。
此次活动我受益颇丰,收获良多,以后我会尝试将目标带入到我的教学设计中,实现更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