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二)

发布时间: 2020/10/28 9:47:28 738次浏览 作者: 李菲

10月21日,我校科学组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主题是为科学思维而设计”。江宁区教研室科学学科教研员刘德云老师以及我校科学组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我校耿曼漫老师执教了四年级《导体和绝缘体》一课。耿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导线导入,学生在观察导线的基础上说出前概念。随后,学生对几种材料的导电性进行猜测,并思考如何检测。之后,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建构出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概念。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应用于生活。接下来,学生对“插头”和“尖嘴钳”这两种常见物体中的导体和绝缘体进行分析和解释。最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概念,耿老师利用“人体是否导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利用验电球检测人体、水和湿竹签的活动中,逐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

随后,科学组教师各抒己见。老师们认为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与学生思维关联紧密。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建构科学概念,也能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老师们认为,要让学生的思维螺旋上升,教师需要明确每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和提供足够的思考机会。最后,刘德云老师提出,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有所提升。这节课学生需要提升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需要建构科学概念;第二,能够用检测的方法认识常见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第三,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有明确了以上三点,才能让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本次活动,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


1.jpg


2.jpg


3.jpg


04.jpg


签到表

签到表.jpg


研讨记录

研讨记录.jpg


教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耿曼漫

教学目标:

1.借助检测装置,知道有些物品容易导电,有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2.通过将不同物品接入简单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的活动,辨别导体和绝缘体。

3.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或材料,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物品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借助验电球作为检测工具,知道人体、自来水是导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检测导体和绝缘体的一般方法。

难点: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导线并思考: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各起什么作用?

2.学生发言,教师补充介绍导线的结构、材料、作用。

二、学习新课

1.检测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否容易导电,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1)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品。

2)出示检测材料:铅笔芯、竹签、铝箔、铁钉、瓷勺、木块。学生再选择几种自己身边的物品如尺子、橡皮、钢笔等,小组讨论,预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填写表格。

3)学生汇报预测结果。

提问:如何检测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引导:如果这样物品容易导电,电流在到达它时很容易穿过它,但是你用眼睛能看见电流是否穿过吗?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我们连接的简单电路里,导线是容易导电的,电流一定穿过了它,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什么现象知道电流穿过了导线?

4)引导学生认识在检测前要先对检测装置进行自检,检测时为避免结果不准确,要多次实验。

5)学生活动:按照正确的操作要求检测并及时记录,填写表格。交流检测结果。

6)归纳总结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认识并不是只有金属才容易导电。

2.用验电球对人体和水进行导电检测

1)学生用简单电路检测人体是否导电,发现小灯泡不亮。

提问:难道人不是导体吗?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触电事故呢?

2)出示验电球,介绍验电球是一种更加灵敏的检测装置。

3)教师演示用验电球检测自己是否导电,学生手拉手检测自己是否容易导电,认识人是导体。

4)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人是导体,那在平常用插头时,我们的手应该抓插头的哪里?

出示湿手拔插头的照片,思考这种行为是否正确。

5)教师用验电球演示水导电实验,认识身边常见的自来水也是导体。

6)将已经检测过不容易导电的竹签浸入水中,再次检测。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辨别常见电器和电工工具中的导体、绝缘体

1)观察图片:插头、尖嘴钳。思考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4.认识用电安全

1)观察图片中的用电行为,指出错误之处,学习如何安全用电。


                  导体和绝缘体实验记录单

物品名称

预测

检测结果

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铅笔芯

竹签

铝箔

铁钉

瓷勺

木筷


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耿曼漫

本课主要围绕“利用检测装置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展开,安排了四个主要活动。活动一,导入新课,出示学生在前一节课中已经认识的导线,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导线的制作材料及作用。活动二,预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再利用简单电路进行检测,建立科学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活动三,检测人体和水也是导体,知道并不是只有金属才导电,身边也有很多除金属之外的导体。活动四,检测湿竹签是否导电,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第一次试上本课时,我按照教材中的设计安排进行教学,但是忽略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本课的认识、生活经验等都非常丰富,因此在学完本课后,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不应该还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有所提升,要建立科学的概念。

在经过各位老师指点后,我对本课进行了修改。实验材料由原本试验箱中提供的小木棒、塑料棒、橡胶棒、玻璃棒……换成了学生们熟悉的一些常见物品,如木筷、瓷勺、铁钉……利用这些物品,更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检测物品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检测、利用简单电路检测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思维的锻炼、提升。其实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误区,这是我在之前试上时没有注意到的。因此在出示科学概念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并不是只有金属才能导电。同时在学完本课后,学生还要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材中对于这部分的安排放在了最后,设计了一个检测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操作繁琐,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进行了改动。检测湿竹签是否导电,学生有前后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