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七)
发布时间: 2020/12/16 15:32:30 662次浏览 作者: 谭慧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七)
12月7日,谭慧老师在一号机房执教公开课《设置版面》,信息组的教师全程参与了听课。课堂伊始,谭老师让学生先观察两份版面不同电子小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并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设置可以让文档更美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先自主尝试进行设置,再大组进行交流,在交流时提供了评价表,让学生进行互评时可以围绕评价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师也适时进行方法的指导。最后在学生掌握了版面设置的基本方法之后让学生自主设置“游在江苏”的版面,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版面设置的重要性。
附活动照片:
教学设计:
第9课 设置版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页面设置”、“分栏”和“调整版面”,是在学习插入图片、艺术字、形状等操作后的一节综合实践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感知“设置版面”的魅力,使文档的页面和分栏设置合理、版面美化得当。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版面有一定的直观积累,但依然缺少相关的实践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明确提出相关概念,明白其含义,让学生认识到版面设置的不同,并能结合需要进行使用。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 学会设置页面的方法。
2. 学会分栏设置的方法。
3.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调整、美化版面。
4. 通过设置版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美化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会页面设置和分栏的方法。
2. 难点:美化版面。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启发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六、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习素材、多媒体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份“中国传统节日”的作品。)
引导语:同学们说一说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美在哪里?
与以前我们制作的文档相比,它有哪些不同?
学生活动:观看电子板报作品,分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页面设置”“分栏”等是常见的版面设置方法。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如何“设置版面”。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顺利过渡到新课。
(二)探究实践,解决问题
◆任务一:页面设置
教师活动:出示几幅横向和纵向设置的作品,让学生在比较后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小结:作品页面有横向设置和纵向设置两种,一般作品的页面默认是纵向的,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将页面设置为横向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制作自己的作品,分成四组。完成的小组充当小老师。
学生对学习素材“中国传统节日.wps”进行横向页面设置。
操作提示:
1. 页面布局—纸张方向—纵向/横向。
2. 调整图片位置。
学生活动:分组活动,合作体验。
学生组内交流操作的方法和感受,教师适当小结和引导。
教师鼓励学生上台演示,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任务二:分栏
教师活动:观察两份电子板报,小组内交流,这两份板报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分栏”,并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为了使页面美观或根据版面设计的需要,我们常常将版面进行分栏。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动手实践“中国传统节日.wps”第2段和第3段内容,组内合作,小结方法。
◆任务三:修饰版面
引导语:修饰——可以让电子板报变得更美,常用的修饰方法有:调整表格、段落、艺术字位置,增加图片、艺术字、形状素材等。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任务和要求。
1. 打开“中国传统节日”文档,对文章的版面进行页面设置、分栏等操作,然后再通过增加图片、艺术字或形状素材等方法进一步修饰版面,使自己的文档变得更美。
2. 评价表1。
表1
学生活动:学生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进行版面设置。
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
组内评价,推选小组优秀作品。
组间评价,推选全班优秀作品。
3. 优秀作品大展览。教师小结评价,表扬优秀,激励所有同学。
(三)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活动:小结回忆归纳课堂内容。
拓展任务:打开“游在江苏.wps”文档,对文章的第3段和第4段进行分栏操作,将页面底色设置成“蓝色”,再通过增加“苏州园林”图片,将小标题“苏州园林”设置为艺术字等形式进一步修饰版面,使自己的文档变得更美。
教学反思:
收获一:
教学设计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并且要应用于生活。这其中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独自思考,教师提点,同伴互助,最后完成任务,体会到成就感。课堂就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课堂上学生经历的在具体问题上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踏上社会以后经历具体问题的过程。应该注重让课堂内容来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中,能力得以提升。
收获二:
新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但,有疑才有问,如果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就只有接受的份,没有思考又何来疑问?应该把一个个小问题融合在一个大任务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然就有了提问)。这样,把零碎的小问题串成一个整体,就更清晰流畅和系统化了,避免了问题的堆砌。事实证明,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是最专心的,听得也是最认真的。
收获三:
信息技术教材里的每一课,虽自成一课,但其内容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发现,因为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前一课知识点还没有得到巩固,后一课教学的新任务又来了,学生学得宽泛缺不扎实。如何保证复习和巩固的时间,那只有到每节课中去凑。在徐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的精彩回答,和熟练的操作,都能体现出老师的功在平时,教学的扎实,学生才会有出色的表现。
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以往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
1、新课程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牵引着,帮助者,各环节的串联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应把更多主动权交给学生,包括思考权。课堂上应多问学生“你觉得怎么样?”“你会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解决问题最难的是找不到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你要给他指路。
2、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是各个层次学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有快有慢,教师提问以后,要留两到三秒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能急于叫学生回答。事实上,学生从接受信息,到思考信息,再组织语言说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提问话音刚落,就立刻举手的学生,无非那么几种:反应特快特聪明的、没有组织好语言但表达欲特强烈的、凭直觉经验去回答的,等等。这几类同学当然只是少数,课堂不能仅仅是这些人的,而是更多人的。因此,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的时间,让更多同学参与进课堂的互动中来。
3、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会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当前,我们信息技术课程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软件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只要尝试几下,就掌握了,还有必要专门在信息课上学习吗?因此,我觉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技术的学习,而是要挖掘操作背后的原理和方法, 例如本节课中的页面设置中的调整页边距这个知识点,为什么要调整页边距,页边距的距离的大小怎样分配?不仅仅是老师简单给一个2cm的数据这么简单,这就是操作背后的道理,老师应该给学生讲清:这个数字的背后,是经过不断的尝试,调整才能得出的最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