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凸显学的历程
发布时间: 2021/5/26 11:21:59 743次浏览 作者: 陈慧
结构化教学:凸显学的历程
——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系列活动在江宁实小圆满举行
为进一步凸显学习历程,探究数学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2021年5月25日上午,南京市教研活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在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江宁区教学研究室、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协办。南京市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江宁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戴厚祥主任、周善伟老师,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刘志春校长及南京市各区县教研员、数学骨干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第一节课是由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冯卫星老师执教的《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本节课冯老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深刻地研究活用教材,整节课老师用一袋旺旺雪饼,引领学生对话、交流、思辨,课堂呈现智慧碰撞的芳香,给听课老师呈现了一份精彩的“盛宴”。冯老师由学生已有的认识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2个小朋友平均分一块雪饼)引入,接着分一盘饼(6块、8块、4块、3块……)对比突出:虽然饼的总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同,但都表示2等份中的1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再由学生口中的一大份、一整盘等词语引出“一个整体”,自然、本真。然后学生自由地分12块饼,冯老师在对这些饼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对比中引领学生思考都是12块饼,为什么分出来的分数不一样?学生在形象的表征中,思维跳出了个数转向对份数的关注,抽象建模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第二节课是由南京市西善花苑小学叶婷婷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叶老师整个教学的设计和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叶老师走的是生活路线,把小数的认识置于计数单位的认识这个长的视角中。之前我们学的是从1累加变成10、十累加变成百、百累加变成千,整数部分是累加。今天出现了比1小的数,我们要做的是细分。1细分变成0.1这样的视角非常好,在孩子的知识建构方面,做了长远的思考,给学生一个结构化的认识。叶老师牢牢抓住了十进制、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统领全课。通过用圆片、长方形、1元硬币等不同材料表征0.3,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中紧紧联系分数的含义,感悟虽然材料不同但都表示0.3,不断加深对一位小数本质意义的理解。
第三节课是由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周善伟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课《多边形的内角和》。周老师从学生已有的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出发,在对不同方法:测量、剪拼、推理、计算的对比中,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哪种方法更好、更适合自己。在探究五边形内角和时周老师浓墨重彩地呈现了学生多元的想法,学生有从一个顶点分的、有从中心找一个点的、有从边上找一个点分的。接着周老师通过几何画板这个工具,直观、清晰地呈现出点在不同位置五边形被划分的情况,将几种不同分法引领归一,把五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凸显出从多边形的顶点分割思考更方便。接着学生又经历了猜想、验证六边形、七边形内角和的过程,周老师适时地追问算式中4、5表示的意思、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最后,老师带着学生对已经探究出的几个多边形内角和的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归纳推理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课堂充满思考的魅力,学生中不断迸发发现创造的火花。
第四节课是由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陈洁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本节课陈老师侧重于对之前所学的转化内容做一个总结,重点把握的特别好。陈老师一改将很多时间花在例题图的教学误区,把主题图作为一个引子,引出以往的转化内容,这些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反思是怎么转化的。课中陈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小数乘除法、分数加减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都是怎么转化的,这些过程重要且必要。学生在对以往所学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回顾、反思中总结性地理解、感悟、重建转化。陈老师在对不同的转化方法的对比中,追问:在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凸显出转化本质。
精彩的研究课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对四节课进行了点评。刘老师从教研角度分享了他的感受,对这次教学实践进行深刻总结。刘老师认为四位老师都能紧扣联系和对比这两方面展开教学,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知识的前后联系,在对比冲突中凸显知识的本质。刘老师提倡我们研究课上的再克制一点,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当自己对这节课想到10样好东西的时候,只展示8样,让我们的学生学的舒缓一点。刘老师举例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上了一个例题,但一节课中学生学到的远不止一个知识点的事例,倡议我们平时教学时要在联系中教,教师要有一个全程的视野,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多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让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数学学科的育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