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科学组教研活动报道(五)

发布时间: 2021/11/11 16:26:42 755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真实情境下基于思维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教学(四)

为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江宁实验小学市级教研活动质量,科学教研组于11月8日上午,继续围绕“真实情境下基于思维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教学”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活动参与人员包括江宁实验小学科学组13人,江宁开发区学校罗瑞敏老师,上元小学王贤平老师,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江宁区教研员刘德云老师莅临指导。

1 2

黄璐璐老师、冯阳老师、罗瑞敏老师分别执教了《制作汽水》、《露和霜》、《云和雾》。《制作汽水》这一课中,黄璐璐老师关注学生发言,用副板书及时记录和整理学生的关键发言,在学生之间意见相左时,积极引导生生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同时,黄老师改进了教学器材,利用锥形瓶、钢丝、塑料瓶打造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让实验过程变得更加简洁和高效。

12

《露和霜》这一课中,冯阳老师及时记录学生回答,形成副板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思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汇报,并在实验中悉心指导学生观察的对象和要求,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效能。

    133702dbfe37201d2f8bc21609001d15

随后,科学教研组就课堂展示展开研讨活动。刘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例如学生提出用手摸一下金属杯的外壳,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摸一摸,不要将学生的行为框定地太死,实际上课的时候,学生也不会按照教案一步一步地走。刘老师提出两位老师PPT上的字数需要简化,在《露和霜》这一课中,要突出“遇冷”的概念。形成露不一定非要0℃以下,应该是参照当时的室温,形成温度差,可以记录活动前后金属罐的温度,对比前后温度和室温,帮助学生形成“遇冷”的科学认识。

本次教研活动基于“为思维而教”的主题,聚焦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以“真情境、真探究”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为目标,引领教师深入研究课堂,进一步深化共识提高教研实效。

撰稿:张牧文

校对:李菲

审核:郭永宁

1

2

附教学设计:

《制作汽水》教学设计

江宁实验小学     黄璐璐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先让学生思考“汽车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猜想气泡产生的原因,再通过不同物质混合实验,判断气泡里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第二部分,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一类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自制汽水与买来的汽水的不同,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第三部分, 先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作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然后说明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因、色素等,经常饮用会影响健康。

【学情分析】

学生都有过喝汽水的经历,也喜爱喝汽水,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制作汽水,更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这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二氧化碳气体鉴定方法的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怎么来的?再将这些探究结果作为动手制作汽水的依据,在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两类物质变化的特征以及感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能用实验证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 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

  3.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作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难点:制作汽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可乐(或其他碳酸饮料)、柠檬、果汁

学生材料:澄清石灰水、带导管的锥形瓶、烧杯、小苏打、白糖、白醋、矿泉水、柠檬、食用色素、浓缩果汁、干净的带盖饮料瓶、一次性纸杯、汽水配料表(从饮料瓶外包装撕下)

【教学过程设计】

一、研究汽水中的气体

(一)研究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

1谈话:同学们喜欢喝汽水吗?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你们在喝汽水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学生:有很多气体、容易饱、打嗝……)

2提问:你们觉得这个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判断汽水中是什么气体?(1)如何获得汽水中的气体? (2)如何检验这是什么气体?

4小组汇报。(追问:为什么这样设计?)

5教师补充实验细节,讲解带导管的锥形瓶如何使用,分发材料。

6学生小组实验:检验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7.小结:汽水中大量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因为是研究汽水里的气体,因此干脆就直接取我们平时喝的汽水里的气体来检验,会更有说服力,但需要学生思考如何只取得气体而不带饮料液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检验气体,这一部分知识不难,难的是如何选用器材、设计实验操作和细节。]

(二)研究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1.谈话:我们知道了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你们有没有想过,汽水中这么多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如果提到物质之间发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就说那我们来试试几种身边的常见物品,他们之间是否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如果没有学生提到,就老师出示几种物品,要求两两混合,仔细观察现象。)

2.小组实验:老师提供分装好的小苏打、白糖、水、白醋,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3.学生汇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产生了气体。

4.提问:产生的这个气体也是二氧化碳吗?这么证明?

5.教师演示:锥形瓶中放入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检验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一方面是探索汽水中的气体由来,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自制柠檬汽水做铺垫,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些课外经验丰富地也许能说到一些化学反应,说不到的话教师再出示材料给提示。]

自制柠檬汽水

1.谈话:既然我们发现了汽水中的气体奥秘,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瓶汽水?

2.提问:你觉得制作一瓶汽水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如果只说出小苏打和白醋,教师追问:你们觉得这个味道好喝吗?这里老师先提出用柠檬代替白醋)

3.小组讨论:(1)制作一瓶好喝的汽水,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

           (2)你们打算怎么制作?(学生在说到产生二氧化碳的步骤时,老师可追问,那气体都跑掉了怎么办?我们喝的时候气体不就少了很多吗?)

4.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完善制作方法:

(1)将一个柠檬切开,往干净的饮料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矿泉水。

2)根据口感加一些白糖、浓缩果汁或食用色素。

3)将少许小苏打快递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强调细节:比如瓶子不要装太满,盖紧瓶盖颠倒,并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5.小组制作柠檬汽水。要求制作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在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什么时候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并将发现填写在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自制柠檬汽水环节不要变成单纯的学生制作,因此制作之前,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选用哪些材料和制作的方法,思考一些细节之处为何这样做,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布置学生思考、纪录制作过程中发生的两类物质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两类物质变化的认识,感受物质变化的奇妙,体验制作的快乐。

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

1.谈话:我们的柠檬汽水做好了,味道如何呢?老师提供一次性纸杯,尝一尝柠檬刚刚制作的柠檬汽水,感受一下与买来的汽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提问:为什么买的汽水气体更多,味道更好喝呢?

3.提供可乐或者雪碧的配料表(从饮料瓶外包装撕下),小组观察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4.谈话:我们发现我们日常喝的汽水中添加了很多其他物质,如调味剂、食用色素、咖啡因、防腐剂等等,这些物质能让汽水颜色更诱人、味道更好喝,也可以延长汽水的保存时间,但是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吗?(学生说到喝多了对身体健康有害,可先追问具体有什么害处,然后老师补充长期饮用汽水对身体的危害:损伤牙齿、影响消化、造成骨质疏松、导致肾结石……。)

5.谈话:不知道你们看配料表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配料表上直接写的二氧化碳,而没有写小苏打,难道我们喝的汽水不是用小苏打制作的吗?

(二氧化碳和其他添加剂视学生回答情况先后,学生先说到哪个就先介绍哪个。)

6.科学阅读(或科普视频片段):汽水的工厂化生产。

思考:(1)工厂是如何制造汽水的? 2)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不急着说出工厂制作汽水方法,让学生从配料表中自己发现与自制汽水的不同之处,一个是添加了很多其他物质,由此展开介绍使学生了解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影响身体健康,另一个是直接添加二氧化碳,而不是小苏打制作,然后再介绍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

四、总结拓展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汽水中的奥秘,并自己动手制作了一瓶柠檬汽水,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2.课后想想办法,能否将课上制作的汽水改良一下,变得又健康又好喝?

【板书设计】

制作汽水

                    可乐                 二氧化碳

                  小苏打+白醋             二氧化碳

露和霜》教学设计

执教者: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冯阳

教学目标

1. 观察并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露和霜相关的白露和霜降。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等思维方法,推导出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板贴。

学生:金属杯3个温度计2个冰36份盐12份、记录单2份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初识露和霜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播放露和霜的视频,同学们,美吗?是霜和露点缀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2.结合生活经验回忆:一般在什么地方会见到露和霜?通常在什么时候(一年中什么季节、一天中什么时间)会见到露和霜——附着在物体上

  1. 师生交流。

二、比较不同,猜测成因

  1. 提问:露和霜都是我们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2. 学生讨论

  3. 学生汇报(露:液态的、透明的、小水滴    霜:固态的、白色的、小冰晶)

  4. 提问:露和霜从外观上是不一样的,那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研究?那我们一个一个来,你们觉得露是怎样形成的呢?请你们把你们的想法用图文的形式表示出来。

  5.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6.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记下关键词:水蒸气、遇冷、凝结、小水珠等等——两支粉笔交替写)

  7. 师生交流我们来仔细阅读一下同学们刚才表达的主要观点,谁再来完整的说一下我们的假设是什么?——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物体上形成了露。如若有个别不同,追问:你们更支持谁的观点。如若坚持,说:待会我们再来看看谁的观点更合理,实验结束可追问:现在你还坚持你的观点吗?

三、模拟露的形成,解释自然界中露的形成

  1. 提问:(出示金属杯)我这有这样一个物体,你怎么让它结露?

  2. 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师出示材料:金属杯、碎冰、金属温度计——(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测出它的具体温度)实验中物品分别模拟的是什么?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生成露?可以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想法。  

板贴                 金属杯  模拟  自然界中物体

                          模拟  冷的环境

  1. 为了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观察,有几点提示:①(形成露需要时间)实验开始时不能用手触摸。②观察杯子的外壁有没有小水滴形成。③观察温度计的示数。④静置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尺刮一刮有没有或者有手摸一摸,观察有没有水形成。

  2. 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副板书:将形成露的温度贴到黑板上)

  3. 提问:结合我们的假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什么?再来想一想自然界中的露是怎么形成的?

  4. 学生汇报(杯子外壁有细密的小水雾,摸上去湿湿的等)

  5. 小结:当温度降低后,地面的水蒸气遇冷(0℃以上)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四、模拟霜的形成,解释自然界中霜的形成

  1. 提问:有了研究露的经验,关于霜的形成,你的假设是什么?

  2.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记下关键词:水蒸气、遇冷、凝结、小冰晶等等——两支粉笔交替写),问:谁再来完整的说一下我们的假设是什么?(水蒸气遇冷先形成露再冷结成霜;水蒸气遇冷直接凝结成霜。)

  3. 提问:那我们要验证我们的想法,这个模拟实验怎么做呢?用什么模拟什么?我们又该观察什么呢?

  4. 学生讨论交流。

                     

              金属杯 模拟  自然界中的物体

              冰+盐  模拟  更冷的环境  

(观察金属杯的外壁是先结成小水珠再冷结成小冰晶;观察金属杯外壁是不是直接凝结成小冰晶)

  1. 谈话:为了帮助同学们观察,老师这还有几点小提示:①(形成小冰晶需要时间)实验开始时不能用手触摸。②观察杯子的外壁形成冰晶的过程。③观察温度计的示数。④静置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尺刮一刮有没有或者有手摸一摸,有没有冰晶形成。

  2. 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3. 师:结合我们的假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什么?再来想一想自然界中的霜是怎么形成的?

  4. 学生汇报。

  5. 小结:当温度降低后,地面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霜。

  6. 总结:其实无论霜和露一般都出现在天气晴朗的夜晚,白天照射水蒸气的温度升高,到了夜晚物体的温度急剧降低,水蒸气就会遇冷凝结成霜和露。

五、了解二十四节气

  1. 当出现露和霜时,就标志着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对农耕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古代的人民根据自然节律的变化,编成了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就是二十四节气。出现露的节气就叫白露,出现霜的节气就叫霜降。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