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备课组活动报道(六)
发布时间: 2022/5/30 10:56:45 493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巧妙的教具
为促进江宁实验小学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效益及教学质量,提高科学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实效,江宁实验小学科学组13教师于2022年5月7日上午9:00,围绕“巧妙的教具”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伊始,科学组对何为教具进行了探讨。结合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老师们选取了如下定义:在教学中,具有教学特点,符合教学规律,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用于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老师用于演示的实验材料或者实验仪器。而自制教具,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是对教学实验仪器的补充,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激发创新精神。
张牧文老师以郭莹莹老师《光的反射》一课为例,介绍了课堂教学中老师使用的暗盒和学生使用的大盒子。张老师指出,这节课中老师使用的暗盒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使用乒乓球代替白板,当手电筒的光照亮D点时,现象更加明显;二是郭老师使用教具时,始终紧贴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具本身有利于学生思考;三是教学的设计和制作都非常精细,不论是学生分组探究时使用的盒子还是老师演示用的大暗盒,背部都贴上了磁贴,将教学具贴在黑板上,使全班的同学都能清楚地观察到现象;四是教师除了准备镜子,还准备了砂纸、塑料片、铜片、纸片、木片等多种有结构的材料,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的机会,也成功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概念。
张骏老师认为,教学具肯定是一个有结构的材料,它不仅仅只呈现一次,它贯穿这一课时,贯穿整个课的始终。有结构的材料呈现的方式、呈现的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要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同时,有结构的材料要真的启发学生的思考。材料出示以后,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材料就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张骏老师也以《物体的沉与浮》为例,阐述了关于教学具的三点思考:第一,材料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样的内容,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很好的材料,一个教学具,小孩就非常感兴趣;第二,材料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这个材料不出示还好,出示了以后小孩反而懵了。看起来好像花了很多心思来创新,效果出来以后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反而起了干扰作用;第三,教学具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否则,教学具再精美,对于教学这节课来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讲,没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个不是教学具的初衷,不是教学具最终的目的。
李菲老师以《物体的传热本领》一课为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李老师认为,教具的设计,要能够为核心概念服务。在《物体的传热本领》这一课中,教材上用不同材料的小棍,粘了凡士林小球,最后达成的概念是,像钢、铜、铝、钢那样容易传热的叫做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不容易传热的,叫热的不良导体。怎么来判断容易传热和不容易传热呢?粘凡士林小球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它有时候不稳,会掉,就算现象很明显,但又怎么判断哪几个是容易,哪几个是不容易的?虽然能够排列出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但怎么来指向概念?李老师也提出使用电子温度计将温度显性化。使用电子温度计,同样的时间内温度的数值区分得很明显。铜、钢和铝数值很高,木头、塑料数值很低。这样就不用通过排一二三四五来区分,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排序对比,直接区分开来哪些算是容易导热,哪些算不容易导热。这个数据处理有一个思维过程在里面,通过数据很明显的指向核心概念。王子羊老师则针对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训练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王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两个,一个是思维方面,一个是技能方面。技能方面是指,小学生要学会读温度计,或者学会使用秒表,这是不可以省的。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这个训练的话,就不能在一节课中省掉。如果小学阶段课程每次都省掉的话,那学生就缺失了技能的训练。而思维训练则是关注课堂训练是的学生的哪一种思维方法,器材要为得到这个现象和思维来服务。教具可以训练的点很多,但老师要有取舍。
本次活动,基于“巧妙的教具”活动主题,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遵循教育规律,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领教师深入研究课堂,努力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共识,提高了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效。
撰稿:张牧文
校对:李菲
审核:郭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