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一)

发布时间: 2025/2/25 16:09:06 5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一)

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阵地,教师专业成长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强化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2025年2月24日,我校科学组开展了以 “深化探究实践,培养科学思维”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王子羊老师执教《热对流》一课,江宁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莅临指导,共同探讨科学课堂的优化路径。

探究实践与思维发展的螺旋融合王子羊老师执教的《热对流》一课,紧扣“双螺旋结构”课堂理念,以“问题引领-探究实践-思维提升”为主线,构建了层次分明的教学环节。课堂伊始,王老师通过“烧开水时,水壶底部的水先热还是顶部的水先热?”这一生活现象切入,抛出核心问题“水受热后是如何流动的?”,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a78bef8b5cc002dff65c96c5d3a28d6

在探究环节,王老师设计了递进式活动: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水的流动方向,并用简单示意图记录想法;随后提供烧杯、酒精灯等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直观感知水流方向;最后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的水温,用数据验证猜想。整节课中,“动手操作”与“逻辑推理”相互交织,学生在实验中收集证据,在讨论中完善认知,逐步构建“热对流”的科学概念,突破“液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这一重难点王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连续追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度思考,让科学探究不止于“做”,更在于“思”。

集体研讨碰撞教学智慧课后,教研组围绕《热对流》一课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老师们结合课堂细节各抒己见,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思考。李菲老师首先发言:“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证据链推进概念建构’的思路,从猜想示意图到实验现象观察,再到温度数据记录,层层递进的证据收集让学生的认知更扎实。张老师则聚焦学生思维发展:“课堂上学生对‘热水上升’的解释停留在‘因为热水轻’,王老师虽然引导了‘热胀冷缩’的方向,但没有进一步深挖。或许可以微观视角,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对流成因,实现宏观现象与微观原理的衔接。江宁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老师对研讨进行了梳理与点评。他首先肯定了本节课的亮点:“王子羊老师的课堂践行了‘双螺旋结构’的核心-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同步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值得大家学习。” 同时,他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课堂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可以再提升。当前实验材料由教师统一提供,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空间。此外,对‘热对流’的应用拓展不足,可增加‘太阳能热水器的水循环原理’等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d88a7285f33fe9799ce3a1dd1ee5c6d

总结反思促进专业提升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与集中研讨,让全体科学教师对“双螺旋结构”课堂的实践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老师们纷纷表示,将把研讨中的思考转化为教学实践,在今后的课堂中更注重探究活动的深度设计,更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