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二)
发布时间: 2025/2/27 16:10:40 9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二)
——聚焦科学论证,深化课堂教学
教学研讨的深度,决定专业成长的高度。继2月24日的教研活动后,为进一步打磨《热对流》一课,深化“双螺旋结构”课堂中“科学论证”环节的实践,2月26日,我校科学教研组继续开展校内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应从祥老师莅临指导,王子羊老师再次执教《热对流》,全体科学组教师参与观课与研讨。
靶向突破:科学论证的步骤细化与实践。王子羊老师基于前次教研的改进建议,强化探究实践的一般步骤,突出科学论证的基本要素,重构教学环节。课堂以“问题-证据-推理-结论-质疑”的论证链条为主线,层层推进认知建构。仍以“烧开水时水的流动”为情境,但王老师明确抛出论证起点:“我们的核心问题是‘水受热后是否会形成循环流动?若会,其流动规律是什么?’”随后引导学生分组提出猜想,将模糊的想法转化为可验证的假设。相较于前次授课,本课强化了学生自主的“论证逻辑”。当学生的解释出现分歧时,王老师未直接纠正,而是让学生通过新证据完善认知,真正让“论证”成为学习的核心方式。
深度研讨:科学论证的课堂实施路径。课后,教研组围绕教学设计优化展开研讨,应从祥老师的点评为讨论提供了专业视角。他指出,本节课将科学论证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具体。特别是‘猜想句式化’和‘证据分级’的设计,有效解决学生论证能力薄弱的难题。但学生在质疑环节多聚焦操作误差,很少挑战推理逻辑,还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从质疑证据向质疑论证过程进阶。李菲老师结合课例补充:“王老师让学生绘制示意图,这是很好的模型证据形式。张骏老师针对课堂互动提出:“当学生反驳他人观点时,常说‘我们的实验不是这样的’,缺乏‘基于证据的反驳’意识。或许可以设计‘论证评价表’,明确‘是否用证据支持观点’‘是否回应质疑’等标准,让学生在互评中强化论证规范。”
本次校内教研让科学组教师对“科学论证”的课堂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路径。大家一致认为,将思维方法显性化、步骤化,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后续,团队将继续以 “双螺旋结构”课堂为框架,在更多课例中探索“科学论证” 的多样化实施策略,让探究与思维在课堂中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