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五)
发布时间: 2025/3/22 16:14:47 8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五)
——小组探究深体验,课堂细节再打磨
教学的精进,源于对细节的反复雕琢。为进一步优化《热对流》一课的小组探究设计,3月21日,我校小学科学组持续开展校内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南京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杨健老师、江宁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老师共同指导。王子羊老师再次执教《热对流》,通过全员参与的小组探究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全体科学教师参与观课研讨,在思维碰撞中明晰课堂优化方向。
全员探究:让每个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基于前次透明玻璃缸的初步尝试,本次授课将小组自主探究作为核心改进点,为每个学生小组配备独立的透明玻璃缸、酒精灯等材料,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发现水的流动规律。课堂伊始,王子羊老师延续生活情境导入“家里烧热水时,整壶水是同时变热的吗?今天我们用玻璃缸当小水壶,自己动手加热,看看水变热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实验过程中,玻璃缸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观察到水在加热时,一直在运动。继而自然提出用高锰酸钾让水流动路径显性化,后续探究变的更加自然。
专家点睛:在细节中夯实探究的深度。课后研讨聚焦 小组探究的有效性展开,两位教研员的点评直指课堂优化的关键。江宁区教研员刘德云老师肯定了全员参与的价值,指出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看实验变成做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本质回归。南京市教研员杨健老师则聚焦“材料与思维的匹配度”,提出玻璃缸的选择很恰当,但可以进一步细化,引导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深化对热量传递方式的理解。杨健老师也强调,科学课堂的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建构知识。小组探究不是形式,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做’与‘思’的互动中,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组教师也围绕实操细节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小组探究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材料准备、任务设计、教师引导都需围绕这一目标细化。
本次研讨通过全员小组探究的实践,让《热对流》一课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王子羊老师表示,将吸收专家建议,进一步优化探究任务单和汇报环节,让小组活动既 “动起来”又“想进去”。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