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六)
发布时间: 2025/3/26 16:19:35 7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六)
——精雕细节促提质,研磨课堂向优行
优质课的打磨,在于对每一个教学细节的极致追求。为助力王子羊老师备战江苏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3月25日,我校小学科学组再次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南京市教研员杨健老师、江宁区教研员刘德云老师、玄武区教研员冯凌老师联合指导。王子羊老师继续执教《热对流》,北京东路小学何东老师同步展示《水受热以后》。全体科学教师参与观课研讨,在细节研磨中推动课堂品质再升级。
聚焦细节:让课堂每个环节都精准发力。两节展示课均以“细节优化”为核心,从板书设计、互动问答到生成资源利用,展现了“精雕细琢”的教研态度。王子羊老师的《热对流》一课,将细节打磨贯穿始终。板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以问题链为主线的思维图谱,让板书成为可视化的思维路径。在学生问答环节,王老师特别注重追问的精准性。对于课堂生成的意外发现,王老师没有忽略,而是将其作为探究延伸点,邀请其他小组验证,让生成资源成为深化认知的契机。
何东老师的《水受热以后》则在探究逻辑与技术融合的细节上持续优化。课堂以“观察-预测-验证”为闭环,先让学生用传感器观察冰融化过程,记录关键数据;随后抛出问题“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如何变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预测,再通过传感器实时绘制温度曲线,让学生在预测与验证的对比中强化证据意识。
专家会诊:在细节中提炼教学智慧。课后,三位教研员结合课例展开联合诊断,从不同视角提出优化建议,为两节课的精进指明方向。江宁区教研员刘德云老师聚焦板书设计提出板书要体现思维性,让学生看到思维进阶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表达习惯。玄武区教研员冯凌老师重点点评《水受热以后》的探究逻辑:“观察冰融化-预测水加热-实验验证”的链条很清晰,但预测环节可更开放。比如让学生用“我认为…… 因为……”的句式说明预测依据,再结合传感器数据反思结果,让预测真正成为思维的脚手架。南京市教研员杨健老师从优质课评比标准出发,强调细节的育人价值,要做对,更要做好。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可以进一步放大,让学生体会技术工具对探究效率的提升,渗透技术推动科学发展的理念。他特别指出,细节打磨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得更明白、更深入,所有设计都应围绕“是否促进思维发展” 这一核心。
本次磨课活动通过三位专家的联合指导,让老师们深刻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看似微小的环节,实则是课堂品质的关键支撑。科学组教师也纷纷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镜,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细节设计,让每一节课都经得起推敲,真正实现“以细节促实效,以实效育素养”的教学目标。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