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八)

发布时间: 2025/4/8 16:22:47 6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八)

——跨区研磨促精进,材料创新显匠心

优质课的打磨,需要多元视角的碰撞与专业智慧的凝聚。为助力王子羊老师精进《热对流》一课,冲刺江苏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4月9日,我校科学组核心成员赴玄武区小营小学开展跨区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邀江苏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冯毅老师、南京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杨健老师现场指导两地科学教师共同观课研讨,聚焦“材料创新”与“认知深化”的融合,为课堂品质再添助力。

材料革新:让“流动”与“温度”共现课堂作为本次磨课的核心突破点,王子羊老师将实验材料从“高锰酸钾溶液”升级为“感温变色粉末”,通过材料特性的创新,实现 “水流路径”与“温度变化”的同步可视化,让科学现象的呈现更立体。感温变色粉末常温下为白色遇热后变色。对U型管加热后,学生观察流动和变色两种现象,能够对热对流有更深刻的理解。

ddbd0bb68ad64674e80b7f7df3a4037

专家引领:在跨区研讨中明晰进阶方向课后,两教师与专家围绕“材料创新如何服务于概念建构”展开深度研讨,观点的碰撞让优化路径愈发清晰。小营小学科学组肯定感温变色粉末将流动与温度两个关键要素绑定,解决了此前学生只看水流、忽略热量传递的难题。我校科学教师则聚焦课堂互动,认为师生对话让学生对证据理解更为深刻。南京市教研员杨健老师从材料的适切性角度点评—“感温变色粉末的创新点在于一举两得,但要注意粉末的用量与颗粒大小用量过多会导致颜色变化不明显,颗粒过粗会影响流动轨迹的清晰度。建议进一步调试,让现象更精准地服务于观察目标。”江苏省教研员冯毅老师从优质课评比的高度提出方向性建议“跨区教研的价值在于共享智慧。这节课的材料创新已具备亮点,下一步要在探究的深度上发力。优质课的竞争不仅是“形式新”,更在于“思维深”,材料创新最终要落脚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623ceb5cd03b7aad391e55230927151

本次跨区联合教研,通过材料创新的实践与研讨,让《热对流》一课的教学亮点更突出、逻辑更严谨。王子羊老师表示,将整合两地教师与专家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材料使用细节与探究深度,以更成熟的状态迎接省优质课评比。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