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长信箱
  2. 微信服务
  3. 掌上校园
  4. 校园视频
  5. 教育云盘

科学教研组活动报道(九)

发布时间: 2025/4/11 16:24:14 7次浏览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实践探索(九)

管道探究拓思维,研磨课堂再进阶

优质课的打磨,离不开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关照。继 4月9日跨区教研后,为进一步优化《热对流》一课的探究设计,4月10日,我校小学科学组持续开展校内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邀请江宁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刘德云老师莅临指导,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罗瑞敏、王贤平老师参与研讨王子羊老师再次执教《热对流》,通过新增“回形管道”,引导学生在进阶观察中发展灵活思维,全体科学组教师参与研磨。

922f8c1e99e83e68761af465de0f17b

进阶探究:让思维在管道实验中灵活生长基于前期对 “材料创新”“生活联结” 的实践,本次授课的核心突破点在于“探究装置的阶梯式设计”—通过回形管道与日字形管道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从“线性观察”走向“系统分析”,让思维在迁移中深化。王子羊老师先提供“回形管道”,将感温变色粉末放入管道,在一端加热。学生观察到:紫红色的热水沿管道弯曲部分缓慢流动,最终使整个管道的粉末逐渐变色。王老师追问:“回形管道中的水是怎么流动的?热量是如何传遍整个管道的?”引导学生用箭头标注流动方向。当学生对弯曲管道中的对流形成认知后,王老师再出示“日字形管道”,抛出新问题:“这种像‘日’字的管道,加热水,水怎么变热?”此时学生已能结合回形管道的经验进行推理兴奋地意识到:“不管管道形状多复杂,热对流的循环规律是不变的!”

0cc777a242df39770d2df3069573933

相较于单一装置的探究,两种管道的递进设计,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感知具体现象-提炼普遍规律-应用规律解释新现象”的完整过程。王老师还特别鼓励学生绘制 “两种管道的对流示意图”,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外化为可视的符号表达,进一步强化“结构影响流动路径,但对流本质不变” 的核心认知。

多维研讨:在思维碰撞中凝聚优化智慧课后,围绕 “如何通过装置设计促进思维灵活性发展”,与会教师与专家展开深入研讨,形成多元优化建议。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罗瑞敏老师肯定管道设计的价值:“从回形到日字形的进阶,体现了从易到难’的思维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有连接’与‘无连接’的对比中,更深刻理解‘循环通道’对热对流的重要性。”王贤平老师则聚焦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解释管道对流时,多用‘水会流过去’这样的表述,可引导他们使用‘上升、下沉、循环、传递’等科学术语,并要求说明‘哪部分证据支持这个结论’,让思维的灵活性与表达的严谨性同步发展。”江宁区教研员刘德云老师在总结中强调:“装置是思维的载体,设计的关键在于‘引发认知冲突或迁移’。优质课的思维训练,既要让学生‘想得活’,更要让学生‘想得深’。管道探究不能停留在‘观察现象’,要通过追问‘为什么形状改变但规律不变’,引导学生触及‘热对流是能量传递基本方式’的本质,实现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本次校内研讨通过对 “管道探究装置” 的聚焦打磨,让《热对流》一课的思维训练更具层次感与方向性。参与教师也纷纷表示,本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撬动思维发展”的实践范例,将在后续教学中加以借鉴。相信在持续的研磨中,这节课将愈发成熟,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提供扎实支撑。

撰稿:张牧文

校对:郭永宁

审核:张